山东省农科院创新机制:所长走出去 院士请进来

21.07.2020  18:24
盛夏时节,万物竞茂。7月20日,山东省农科院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郓城工作组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等,一起梳理近期调研情况,直到傍晚才告一段落。

   鲁网7月21日讯 盛夏时节,万物竞茂。7月20日,山东省农科院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郓城工作组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等,一起梳理近期调研情况,直到傍晚才告一段落。

  “很有压力,很有挑战,很有工作激情!”郓城工作组组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原所长韩伟说,以前,尽管省农科院的科研普遍重视应用,科研人员也有很多成果示范点,但自6月30日工作组进驻郓城开始密集深入的调研后,才发现农业产业实践的需求已经从单个成果、单项技术更多地转向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从种子、成品到市场推广,从技术、人才到品牌提升,地方的需求特别迫切、多样,对于我们,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这样的全新探索正合地方亟须,得到了地方的真切欢迎。郓城县委书记刘文林说,为用好这一机遇、做好全面对接,县里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成立了由他和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工作专班,乡镇、村居、企业多方参与联动,“借智借力,奋进提升,共建乡村振兴新局面”。

  同样的探索,也出现在省农科院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招远工作组、费县工作组。这3个工作组的组长,原本都是省农科院院属研究所的所长,现在全职脱产来干组长。这样的创新担当,在全国农业科研界激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以来,省农科院新招频频。就在不久前的5月26日,18名国内外院士、19名知名科学家正式受聘该院院属研究所“第一所长”。通常略显“保守”“土气”的农业科研院所,引才上搞出了一个全国首创的“大招”。

  “要干就真干,要干就大干!”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在他看来,科研院所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在创新担当中成长,“‘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

  以使命担当为指向,以人才制度创新为牵引,这座百年科研院所不断开拓,今年又开启新的创新征程:5月,推出“第一所长”,将院士、大家请进来,破解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不足等创新瓶颈,通过柔性引进,实现“高水平、全覆盖、为我用、求实效”;6月,启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市)建设,让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所长转换角色走出去,计划用3年时间,集全院之力,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聚合各类资源,开展一场全新的创新实践;强力改革人才制度,出台“1+6”人才新政,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激活人才,集聚人才,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的起点,正是思维的求变。“李乃胜院士来了之后,拓宽了我们研究的视野,通过一起梳理凝练学科方向,团队的信心、凝聚力、合作精神都增强了!”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郭洪恩说,所里近年来选择海水农业这一全新的学科方向作为突破点,团队吸引了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加入,很多是博士,但面对全新领域在推进上总觉得欠点劲。正在此时,院里推出了“第一所长”制度。

  蚕业所“第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乃胜,正是“海水农业”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农科院有一定的基础,这也正给我提供了一个把思考变成现实,追求事业的平台。”李乃胜欣然接受了省农科院的邀约,一起探索拓展新的蓝色经济空间。6月28日至30日,他就前往烟台,到所里实地考察,进行工作对接。

  单个成果的创新易于衡量,制度创新的成效则需要时间来检验。“这和以往的以专家身份到各处参会、参加座谈不同,担任了这个‘第一所长’,不是泛泛地提些不痛不痒、爱听不听的建议,而是成为研究所发展的实际参与者。”从事过多年的科技管理工作,李乃胜认为省农科院这一制度创新“很聪明”,而对于蚕业所海水农业领域如何破题,他已经开始构思并和所里密切交流。

  此外,围绕山东重点农业产业,省农科院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等共同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产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难点、堵点,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集中攻克一批现代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全面高效推进科研攻关,带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成立3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省农科院的一系列首创之举、改革政策,是山东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加快农业从拼资源拼消耗向科技强农、绿色护农转换的一个生动剪影。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农业现代化的蓝图在山东正展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模样。(大众日报)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