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乡医:每年除夕都为村民的健康“站岗”

11.02.2019  22:41

大年三十下午,记者来到了高唐县赵寨子镇小朱寨村乡村医生朱训强的家里,没想到,这里依旧人来人往,观察室里有2人打吊瓶、1人吸氧,诊断室里还有两位村民排队。堂屋全部留给病人  朱训强和妻子马同芹都是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已经为小朱寨村、大朱寨村、曹庄社区等周边十余个村庄服务了24个年头。

  大年三十下午,记者来到了高唐县赵寨子镇小朱寨村乡村医生朱训强的家里,没想到,这里依旧人来人往,观察室里有2人打吊瓶、1人吸氧,诊断室里还有两位村民排队。从医24年来,乡村医生朱训强和妻子马同芹的年三十一直在为村民看病中度过,因为实在是太忙了,他们在年三十这天从未包过饺子。
自己住偏房,
堂屋全部留给病人
  朱训强和妻子马同芹都是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已经为小朱寨村、大朱寨村、曹庄社区等周边十余个村庄服务了24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三十和年初一两天,他们总共为60多名村民看病,每天晚上都忙到夜里11点才关门。大年初一这天,马同芹总共出诊了两次,为本村生活不能自理、因饮食不当呕吐的80岁老太牛德荣上门打针,还到2公里以外的曹庄社区为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曹长海打了针。
  走进他们的家,只见堂屋已经全部改造成了一个“迷你医院”,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一应俱全,而他们自己住在只有下午才有阳光的偏房里。为了让病人在温暖的环境里看病、打吊瓶等,他们特意每年拿出三千元钱自己烧暖气,但他们自己住的偏房却没舍得通暖气。记者来到这间偏房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了: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房间还被各种医疗器械药品填满,儿子朱延兴独自在这个冷冰冰的房间里做寒假作业。朱训强却说:“我们这一行,要把一切方便留给病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是在岗状态,电话永不关机。
  生命所托,重于泰山。两人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他们白天诊疗病人,晚上查阅书籍学习,还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医疗技术培训和学习,两人先后取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乡村全科执业助理证书、营养师证等。多年来,这对乡医坚持先看病、后付费的原则,对于家庭困难的村民,常常免收诊金,给老人、孩子包扎伤口从未收过费。正在此打吊瓶的朱训健用“一半是服务,一半是奉献”来形容这对夫妻:“同芹嫂子夜里出诊从来不含糊,他们是我们村最受尊敬的人,其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村所有人学习。
日夜坚守岗位,
母亲的坟都没上全
  朱训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弯腰很不方便,所以输液、出诊等工作不得不由妻子马同芹来做,这让马同芹的时间更加紧张。谈起因这份坚守带来的亏欠,马同芹不禁落下了眼泪。朱训强满怀愧疚地说:“为了不耽误给村民看病,同芹几乎没空走娘家,我岳母去世时,她连坟都没上全,有时候好不容易回去一次,就直接奔坟头去了,家门也来不及进。
  为了照顾李棉村货车司机李玉柱下班后来输液,他们那段时间晚上11点多才关门。为了让在变电所上班的王大爷8:00准时到单位,他们早晨6:00多就为老人输液。宋楼村有位宋老太,晚上输完液不想回没有暖气的家,朱训强和马同芹就把老人留在温暖的观察室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还为她买来老豆腐,还特意为她卧了俩鸡蛋。但凡在诊所住下的病人,两人总是不忘为他们熬好稀饭。
  这个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朱训强67岁的老母亲煮好了一瘸一拐地给他俩送来的。“这些年来,同芹几乎没进过理发店,头发长了,就自己对着镜子咔嚓两剪子,因为一走开,就怕有人打电话。”朱训强心疼地说。夫妻俩亏欠的,还有儿子朱延兴。他的家长会多半由孩子的大姨代劳,上大学也是孩子背起行囊独自前往。如今儿子考上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立志成为一名像父母那样的大夫。
从医24年仍“家徒四壁”,
群众谈及却赞不绝口
  干了24年村医,两人的日子不但没有达到小康,反倒“越过越穷”。记者在他们的家里转了一圈后发现,用“家徒四壁”形容这个家庭最恰当了,没有轿车、在城里也买不起房,甚至连儿子的住处都没有,小伙子一直跟着奶奶住。朱训强不好意思地说:“我前阵子做手术花的十多万元,还是提前一个月要的账呢。咱给孩子买不起房,连首付也付不起,让他自己去拼吧。
  傍晚时分,记者碰到了正在此打吊瓶的曹庄社区居民曹长海,他对二人赞不绝口:“我们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群众都来这儿看病,需要用贵药的时候,他们都征求病人的意见,这里热水、一次性纸杯都免费提供,有时候打针还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