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公强:战场是方寸瞳仁,他为八千人守护光明

15.12.2018  03:42

    眼球,直径约24毫米,这个战场太小,巧手操作也得微妙又精细;这个战场又很大,每一个24毫米背后都关乎一个人的万千光明,关乎一个家庭的喜乐哀忧。从医二十年,他始终在光线昏暗的诊室里,用一双慧眼辨析着隐匿于眼底深处那千差万别的眼底疾患;在手术室内,精雕细琢地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在眼球上进行着细微的手术。他说,“我把每一个病人都当做我的艺术品,手术不但要做好,更要做得美。”他,就是山东省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原公强,十几年间,他已做了七八千台手术,守护了他们的光明。

     年少有成 家人背后默默支持

    “你说的是我们的男神啊,他开会去了!”“他是我们科室的颜值担当!”近日,记者如约走进山东省眼科医院眼底外科病房,在护士问诊台咨询原公强主任是否已经到来,并询问同事如何评价他时,科里两名护士相继表示。此时尚不到早上八点,但原公强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8点15分,记者终于在山东省眼科医院见到了眼底外科主任原公强,说“终于”是因为前一天联系时,他表示自己有八台手术,委婉调整了时间,而采访当天,除了大查房,他仍然有五台手术。

    高高的个子,走路虎虎生风,一副眼镜又让他显得温文尔雅,与病人交流“不错”“好多了”时时挂在嘴边让病人心安;与同事相处从来“不红脸”,甚至被下属“抱怨”太不严厉;坐在记者面前时,他却又有点害羞,“没觉得做过什么,都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

    回顾自己的从医路,原公强打开了话匣子,1998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的原公强,幸运赶上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招收本科生,顺利入职的他在2000年又开始读硕士,毕业后又到青岛大学医学院读博士,而在这期间,由于他学艺扎实,技艺精湛,在导师董晓光教授指导下已经开始独立手术,从急诊外伤手术开始,他慢慢地开始做手术。毕业后,他很快成为医院的骨干医生,并且在两年内就成为科室主任。

    后来,由于山东眼科医院需要较高水平的眼底病主刀医生,需要青岛眼科医院抽调医生同时在青岛和济南两地手术,周一到周五在青岛眼科医院上班,周末再到济南工作,原公强再次主动请缨,揽起 “救场”重任,2010年3月到8月期间两地执业,开启连轴转的生活。

    原公强的能力和工作热情有目共睹,随后在领导的建议下,2011年9月,领导决定把原公强医生的工作关系完全调到了济南。

    回顾自己的上学、从医路,原公强自己都说“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路上走的很顺。”不过,身边熟知的人都知道,他的顺利除了自身学识和技术的过硬,也是因为有家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当年,为了全身心支持他到济南工作,爱人毅然辞职,回归家庭无条件做好他的后盾,一直到孩子上了小学,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业辅导,爱人再一次做出选择,带着一家老小离开熟悉的青岛,随他到济南扎根生活,两人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

     每台手术都像是我的‘艺术品’

    2010年原公强初来济南时,山东省眼科医院每月病例较少,而现在每月有两百台左右,原公强作为绝对主力,承担了每月一百台的手术任务。

    “一个礼拜有五天半的工作日,四个半天的门诊,剩下七个半天做手术,一个手术一个多小时,平均每个半天都得做3-4台手术。”据记者了解,对于一个眼底病科的大夫来说,通常情况下一个大夫一周做二十台手术就很不错了,原公强一月一百台手术已经满负荷了。

    手术量多,一方面是因为原公强是主任,自己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人慕名前来,指名希望原公强给做手术。除了济南,省内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市的很多病人也都慕名前来,省外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北部等很多病人也是百千里奔波而来,指名让原公强给做手术。

    原公强手术做得好,圈里人都知道,不仅是手术结果漂亮,过程他也要求尽善尽美。“每一个病人做完后,我都是当做艺术作品来看,我们之间不单单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不但要治好,还要治得漂亮,所以我只想做好手术,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的一个想法和追求。

    一年一千一二百台手术,从2006年到现在也做了七八千台了,当记者询问有哪些难忘的例子时,他表示,这么多年做的手术实在太多了,每一台手术都是认真对待,加之自己又是粗线条,所以很难举出觉得特别特殊的例子。

    在记者再次提议好好想想,他思索了好一会才举出一个例子,此前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眼部因剪刀扎伤受了重外伤,4个月时间里去了北京、上海等大医院,都诊断女孩眼球要萎缩,眼压已经低到没法做手术了,医学诊断相当于已经失明。小女孩父母在绝望的境遇下,打听到了原公强,把孩子送到了山东省眼科医院。

    “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像我女儿一样大,经过与其他专家多方会诊我给做了角膜移植联合玻璃体切除,发现是一个机化的纤维组织膜把眼球产生水的结构给覆盖住了,清理干净后,眼压就上来了,角膜也透亮了,后来我又给小姑娘用缝线悬吊法植入了人工晶体,现在她已经恢复到了0.4的视力,非常让人惊喜了。目前看她的眼睛已经看不出异常。她跟我的孩子一样,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回忆起来,原公强一改严肃,爽朗地笑起来,言谈中透着满满的幸福。

    虽然原公强表示,病例太多,自己想不出其他特殊例子,但在百度百科搜索原公强大夫,留言中会出来不少对他的感谢留言。“谢谢原叔叔给我治好了眼睛,现在我高考完了,报的志愿也都是与医学类有关的”“住院期间,原叔叔很有耐心很温和”“我作为一名患者家属对原公强大夫点赞”……类似的赞誉比比皆是。

    在眼底外科病房门口,记者偶然一瞥,看到挂着很多感谢信,一大半是写给原公强的。“原医师您好,我是17床的家属班以祥,陪老伴来贵院做眼底治疗的,在您和曾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眼睛恢复得很好……”“我代表焦德彬的家人对原主任及他的视网膜团队,还有医护人员对我孩子治疗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原主任技术高超,带领团队对病号细心护理照顾”……感谢信厚厚一叠,而据值班护士表示,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门诊时间里,病人也喜欢拉着他“话聊”,每次他都尽量满足病人要求。“病人找我看就是想找我说话的,现在的医学模式也是‘心理-社会模式’,与病人的语言交流也很重要,我就在时间允许范围内尽量满足。

    不要留一点点遗憾,尽量做得完美,这就是原公强做手术的“癖好”。“怎样把手术做的漂亮,怎样获得一个更完美的结果,这给予我极大的乐趣。”采访时,原公强说,自己曾经参加过手术直播形式的学术交流,那时手术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尽善尽美,虽然直播不常有,但是他做每台手术都还是感觉有一台心里的摄像机对着他,过程结果都要完美,让别人找不出毛病来。也因此,“做手术‘利索’‘追求完美’”,是所有同事眼中共同的他。

     全身心助力年轻人成长

    连续几年来,山东省眼科医院眼底病科的业务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上涨,原公强作为主任,带领他的团队精益求精,力求每一个手术的完美。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原公强的科室中十多个年轻医生都是他一手带起来的,大多是同门师弟师妹,有几个目前也已经成为了医院的主力。

    采访到一半,原公强抬腕看了看表,“不好意思,到点了,我先去查房了,一会再说。”旋即迈开大步匆匆走了。记者小跑跟随,十几个年轻大夫跟随原公强挨着一个个病房查房,每位主治大夫在汇报自己的病号情况,用到手术方式和诊断等专业术语时都是英文,原公强认真倾听。有一个年轻大夫在汇报时说错了一个单词,也被原公强“”住了,立即修正。

    关灯,戴仪器,检查,开灯,嘱咐,一气呵成。“好多了”“恢复得很好,明天可以出院了”“你这个枕头很专业啊”……一个个病号检查一遍,每个病号都露出了信任的笑容。而随行的年轻大夫也借这个机会认真学习。一个半小时的大查房下来,记者都累得气喘吁吁,已经习惯了的原公强却仍然精力充沛,丝毫看不出疲倦,又急匆匆去做术前准备了,因为等待他的将是接下来的五台手术,这意味着至少七八小时的全神贯注。

    原公强是科内不少年轻大夫的偶像,主治医师田景毅从上学开始就跟原公强一起做实验,现在也成了年轻的主力。“临床的东西都是他教我的,手术也是他带的。”田景毅表示,在他们科室,主任和普通大夫间不是上下级关系,有什么问题他们可以直接说出来,而原公强也会认真倾听每一个意见,自己手术细致、喜欢细节创新的他作为主任也会鼓励年轻大夫放手干。“他手术时间短,做得快,切得仔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日常中,原公强也愿意给下属做“助手”,在年轻大夫做手术时,以一个助手的角色在旁边辅助,帮助年轻大夫尽快的成长。

    “我不认为自己是他们的老师、上司,就是他们的大师兄,在从前啊,师兄代师传艺也是很普通的事情,我得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技术经验,再全部教给他们,也把每一台手术做到完美的理念传递给他们,这也是我的本分。”原公强在忙碌间隙告诉记者。

     不忘初心 扶危助困就是幸福

    “他有很多优点。作为师哥,他年少有成,很年轻就是科室主任;作为同事,他是平易近人的主任,不会论资排辈,喜欢给年轻人机会,鼓励他们有能力就去做。不过他‘缺点’也太大了。”共事多年的山东省眼科医院眼底病内科孙晓蕾对原公强先赞扬了一番,随后开始“揭黑幕”:“他最大的缺点一是不够严厉。”孙晓蕾说。另外,醉心于手术的原公强就像孩子一样,把手术做漂亮了就非常高兴,但是总结的不够,这导致他的科研成果不多,正高级职称一直上不去,“他的手术水平在全省全国都有名气,包括上海那边以手术而知名的赵培全教授都看好他的手术,但是就是因为他科研论文发的少,否则会比现在好更多。”孙晓蕾说,热爱手术的原公强为了手术精进,花多少时间都愿意,甚至为了做手术时一个结怎么打会更结实,他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水手结,天天练习,却不太愿意在科研上“用功”。

    采访原公强身边同事时,有几个护士谈到,原公强从来不收红包,有几次都是把红包转给她们,让她们帮忙充值到病号的卡里。

    针对这一点记者与原公强聊天时,他反倒有点不好意思,认为这不值一提“我工作以来的传统就是不收红包,这是我们的院风,老师也是这样教我的。”摸透病人心理的他表示,病人送红包有时候就是想要个心安,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就先收下,让病人心安一下,然后转给护士,手术后让护士立刻给充值到他们的住院费中。

    翻开原公强的微信朋友圈,不多的文章里也大都是关于眼睛方面的健康内容,针对老人,小孩眼睛问题给予专业科普。如今,他也偶尔会被邀请上电视,去给大众科普宣教眼科知识。“网上很多言论不靠谱,我作为一个医生,过滤掉不真实的信息,向大众科普宣教也是义务之一。

    医生这一行业的苦累有目共睹,此前采访其他大夫时,经常会听说有一段时间想过放弃,但是在原公强这儿,记者却没有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太热爱这个职业了,从我选择这个职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想过要放弃。

    “没有什么好宣传的,我就是做了一个大夫该做的事情。”采访过程中,原公强多次重复这句话。因为任何时候,只要想到患者手术以后那种“拨云见日”的惊喜,他就觉得一切都是幸福的。(记者 徐从芬 摄影 山东图片库 毕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