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不停文化活力倍增“文化强省”奏出最强音

23.10.2015  12:15

  山东是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由“”到“”,一字之变,凸显山东发展先进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是指数量、规模,“”则是指在此基础上质的飞跃,包括文化现代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这一提升,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予以突破,推进文化“深改”。

  十八大以来,山东根据中央部署安排,推动文化“深改”,积极作为,主动担当。放眼齐鲁大地,文化体制越改越活,文化产业越做越强,文化惠民越来越实,文艺精品越来越多,文化强省建设阔步向前。

   深改”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深改”推进以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利好政策频出。

  2014年,《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至2020年)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明确职责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审议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和《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专项小组职责定位和工作制度。先后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要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和《山东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一系列政策出台为“深改”明晰了路径。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试点到全面铺开,文化体制改革破冰涌流,风生水起。

  作为省委舆论主阵地和全省文化企业龙头,大众报业集团主动参与改革,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今年7月,在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集团以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新设公司和收购股权方式,整合齐鲁晚报网、半岛网、鲁中网等新媒体业务,组建成立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并将全力推进上市。目前,互联网传媒集团已于8月10日在山东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

  文化综合执法是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临沂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模式,在全省推广。我省加快理顺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关系,全省10个市69个县(市、区)机构调整已完成。健全的文化综合执法队伍,成为山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守护者。

  改革,就要敢走前人未走之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机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山东探索组建“山东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作为山东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领导决策、综合协调机构,既贯彻了中央要求,又体现出山东特色,兼顾各方,取得了“最大公约数”。

  改革,难在向自己“开刀”。青岛市文广新局在全市推行文化系统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推行网上行政审批,行政审批事项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全国领先。

  把该由政府做的交给政府,把属于市场的交还给市场,我省改革红利释放,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文化产业渐成“支柱产业

  文化强省,必是文化产业强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提出到2015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成长为“支柱性产业”,须占GDP的5%以上。这个“任务”,山东完成得如何?

  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新常态下,山东文化产业增长逆势上扬,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015.39亿元,增长13.54%左右;2014年,文化产业完成投资2615.9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18.0%。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产业逆势上扬首先得益于我省“抓两头、带中间”的总体思路。抓两头,就是要抓“”和抓“”:“”就是要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就是重点孵化小微企业,实施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

  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和文化园区“三大载体”建设齐头并进。我省连续三年公布三批109个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44个重点文化企业、22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组建起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集团。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10个,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6.3%;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6%,投资总量增势明显。建成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41个,是全国6个园区基地过百的省份之一。

  文化强市,全省17市你追我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调的重要推手。

  济南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与产权交易平台,成立两支文化产业创投基金。两个基金管理公司于8月28日正式成立,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支持力度。

  烟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总投资4.5亿元。至今年5月,入孵企业超过400家,创意作品总投资5.2亿元,人员超过4000人。

  潍坊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9家,全国唯一一家数字教育出版产业研发基地落户潍坊高新区。

   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金秋时节,广场舞热。在邹城,有一件新鲜事。这里的文化馆招募广场舞辅导员,竞争上岗后选送到各个乡镇、社区去给群众进行广场舞培训,很受欢迎。这一活动,正得益于我省“文化惠民”实事。

  今年我省公布“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文案不过600字出头,都是小角度、小切口,但全是实打实的“干货”。针对当前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既缺活动载体又缺带头人,我省提出在全省扶持10000家农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优化升级,并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目前,山东已连续4年发布“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这些实事打破地理屏障和时空限制,把公共文化资源真正送到群众身边,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惠民,各地结合实际,各有探索,有些做法领先全国。青州市试点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入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评选。济宁创新“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9个,共开展儒学传播活动307场,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

  至今年5月底,全省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均覆盖率达90.85%,其中11个市达100%;全省84.3%的行政村和85.1%的社区初步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打造“鲁字号”文艺精品

  现在哪些国产剧最火?《伪装者》刚以好口碑结束播映,《琅琊榜》又以高收视“接力”。今年,山东影视制作中心的这两部力作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口碑、收视双赢。

  一部好的作品,应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鲁剧品牌越擦越亮。今年6月的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选中,鲁剧《红高粱》、《老农民》、《北平无战事》包揽了国内电视剧七大奖项中的六项。

  鲁戏品牌迎头赶上。山东省吕剧院的吕剧《回家》、山东省话剧院的话剧《孔子》等剧目,既赢得了口碑,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也赢得了市场,经济效益水到渠成。

  鲁版图书影响扩大。《老照片》创造了中国图文互动图书的发行量之最,《笑猫日记》系列图书出版九年,累计发行超3000万册。

  山东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工程,山东文博会、孔子文化节、青岛啤酒节等文化节会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传承与弘扬的山东担当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山东当有大作为、大担当。

  以落实总书记曲阜讲话精神为动力,齐鲁大地从城市到农村,从专家教授到乡野妇孺,或口播舌耘,或以身弘道,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走出一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山东之路。

  12位专家学者走出书斋、校园,来到位于“夫子洞”旁的尼山圣源书院,走进泗水、茌平、青州等地的村庄,通过百余堂课,将乡村儒学的种子播进村民的心里。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老少爷们儿、抱着儿孙的媳妇大娘坐下来,听听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学者们说孝道、讲伦理,他们听出了其中真诚醇厚的味道……打骂老人、不孝顺的现象不见了,家庭邻里更加和睦了,乱扔垃圾的少了。“乡村儒学”已成为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山东把乡村儒学建设纳入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已投入扶持资金1300万元。未来全省17市都将建立教学点,到今年底,全省乡镇和村级乡村儒学讲堂将实现基本覆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4年10月26日上午10点,泰山南天门广场电子大屏上,40个面孔依次展现:有“舍我一条腿,救人一条命”的“最美女孩”刁娜,有独自照顾高位截瘫父亲7年的14岁“小孝星”王媛媛……凡人善行义举“”上泰山之巅。

  从1983年莱州市郭家店镇朱家村张贴第一张以红纸做成的“孝敬父母榜”,到今年全省已有一万多个村居建起道德榜。上榜内容除了家庭美德讲的孝德,还有职业道德讲的诚德、社会公德讲的爱德、个人品德讲的仁德,由一德扩展到四德,涉及到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和家庭人的方方面面。小小一张榜,做出大文章。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
循序渐进重启经济 中国经验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