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以优良机制促进人才成长

31.07.2015  13:24

  由于戏曲编剧这一行具有特殊的难度和门槛,如果不从机制上为编剧人才的成长提供一定的条件,戏曲编剧队伍就可能会出现断裂甚至断代的局面。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这需要引起我们戏剧界和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

  剧本创作之难,愈是行内人对此愈有深知。戏剧圈内有不少流行“行话”都是感叹写戏之苦、之难、之累、之烦的。一个好的戏曲编剧不但要有小说家那样深厚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感悟、编故事的高超本领,要有诗人那样奔放的激情和铸句炼字的功夫,更要有小说家、诗人不一定具备的娴熟的戏剧结构技巧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由于受时空条件和戏曲表现手段的种种限制,而且最终要直接面对剧场效果的检验,使戏剧创作在文学功力之外平添了相当高的“技巧门槛”和“经验门槛”——另外还得加上个“运气门槛”。有人把戏曲剧本的创作比喻为“高台车技”——在一个有限的高台上奔驰旋转、跳跃腾挪,玩出惊心动魄的百般花样——可以说是传神之论。因此,要入戏曲编剧这个行,即使有不错的禀赋和文学写作基础,一般来说,也少不了要有七八年冷板凳的修炼——而且最后能否修成正果也不好打包票。这也是目前戏剧界剧本荒、戏曲编剧人才断层的重要原因。

  现在戏曲面临多种时代性的挑战,不是几十年前那种能够自生繁荣的时代,剧团生存环境严峻,戏曲剧本的排演率比较低,剧目成功的宽容度也比较低,因此戏曲编剧很难自学成才。诗人可以自学成才,小说家也可以自学成才。有一定天赋和阅历,你只要刻苦,多读、多思、多练,可能在自己村里就写出好作品来了。然而戏曲编剧不行,一般必须要在戏剧行业环境里熏、泡,经七八年创作实践磨练才可能迈过那三道门槛。这七八年的苦熬期、“冷板凳期”,是非常艰辛、非常清苦的。可能要经过多次劳而无果的挫折甚至失败。对一个青年人来说,20多岁,要谈恋爱,要买房子,正是需要花钱的时期,压力大,诱惑多,如果是业余作者,他怎么熬?而且要成为优秀编剧,肯定都不能太笨,他应该是很优秀的人才。像这么一个人才,这三道门槛几年都过不去,外面的诱惑又那么多,他可能就改行了。没有人坚持,戏曲编剧可能就要形成青黄不接甚至断代。我们这一代编剧也都是熬出来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机制给我们提供了条件,主观上是自己有志于此,客观上反正有地方领工资,纵然三道门槛挡在面前,咬着牙硬着头皮写着、练着、悟着,一步一步慢慢就熬出来了。

  戏曲编剧的成长确实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行,这样,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才可能坚守阵地,逐步成才——当然也不能保证个个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