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魂系玉米报家国 李登海开创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02.04.2019  15:01

   魂系玉米报家国,与新中国同龄的李登海开创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倔强”的种子,追梦不止

   奋斗者 寄语

  不忘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李登海

  上市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全国人大代表……李登海有多重身份,但他说:“从根上讲,我就是个农民。我喜欢在玉米地忙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科研一步。”

  头戴草帽,脚穿胶鞋,身着工作服,高产玉米试验田里的李登海,怎么看都像个地道的庄稼人。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科学家,40多年来带领科研团队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儿,将紧凑型高产品种的高产能力较平展型玉米亩产从不到700公斤提高了1倍以上,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与新中国同龄的李登海,属牛,与生俱来有股倔强的“牛脾气”。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农民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一定能做到。”徘徊在青纱帐,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1974年,李登海等来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老师刘恩训被他的痴狂感动,赠予其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玉米育种专家于伊又给他拨亮了明灯:“要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

  李登海先后选用国内1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高产的奥秘。1979年,“掖单2号”紧凑型品种,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最高纪录。年仅30岁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率先证实和确立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是我国玉米高产的发展方向。

  776.9公斤只是起点。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李登海屡屡刷新着自己的纪录。1989年,李登海以“掖单13号”紧凑大穗型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并一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李登海育出的那粒种子,亩产保持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随后又实现了小麦玉米百亩一年两季亩产1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突破,为中国粮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品种支撑,也为一亩地能够养活4.5个中国人提供了有力证明。

  育种,是李登海一生的事业,也是一生的追求。

  在我国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七至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李登海决定离开家乡,到被育种家称为“天然大温室”的海南岛搞加代繁育。

  海南育种的几十年,从家乡到异乡,李登海吃尽了苦。

  在海南育种初期,李登海团队自己砍柴做饭,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丝,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板床,点的是煤油灯。但生活的艰辛磨灭不了他们的热情,大家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每一株玉米,期待着它的每一次发芽、抽穗、结果。

  为了培育出更好的种子,李登海平均每天要站立8小时以上,忘记了北京时间、只有育种时间,忘记了节假日、只有工作日。他用40多年干了别人140多年干的工作。

  正是秉承刻苦攻关、勇攀高峰、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从1978年开始至今,李登海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不同高产能力水平的五代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历经了46年151代的选育过程,仅进行原始创新的自交套袋和组配的测交套袋数量至少有7000万个以上。

  种业、国家,在李登海心中重如千钧。这位跟新中国同龄的“追梦人”,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奋战在玉米育种第一线。他把报国之志铭刻在登海种业青纱帐边的三座塔碑上: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记者 从春龙 董 卿 通讯员 姜建彬 颜理想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