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刊发我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国理论文章: 动能转换开启农业发展新局面

16.11.2017  00:40
动能转换开启农业发展新局面

□王兴国 樊祥成


农业发展史表明,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无外乎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以及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升。但是,这些因素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平均用力,并且自身也会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或增强或衰减。与以往发展条件相比,人力资本下降是农业发展动能衰减的突出表现。另外,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变差,再加上人力资本又与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紧密相关,因此不得不从动能转换的角度重新启动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认清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来源

理论与实践表明,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意于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 虽然当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存在着人力资本存量明显下降的问题,但是三类有意于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可望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首先,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他们已经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一席之地,规模化、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8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总数超过1270万人。其中,家庭农场达到87.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79.4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8万个。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助推了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其次,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返乡人员为代表的创业者、就业者,包括其他的农业创客、新农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对农业的发展思路、市场的把握程度、项目的运作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能够推陈出新,创造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

最后,进军农业的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农村土地、利用闲置院落和房产等资源进军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领域,有能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PPP模式,有能力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通过瞄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五洲房地产有限公司在泉庄镇尹家峪村流转荒山和耕地1781亩,成立了金龙山农业旅游合作社,发展有机晚熟蜜桃,产品成功销往香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仅为资本投资方带来收益,而且还与农村扶贫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带动等形式,帮助贫困农民脱贫。

第二,不断融入农业生产的新技术。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生物育种、大数据、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推广,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密播种技术、精准农业气象、农业数据分析、智能化灌溉等服务,一方面能够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实现差异化灌溉,促成农作物增收,另一方面能够降低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减少农业的不确定性。

目前,孟山都,杜邦、巴斯夫等农业跨国公司纷纷布局精准农业领域。孟山都公司面向农民提供的农业数据技术平台和意外天气保险服务已经覆盖了美国4.5亿亩土地作物面积。它提供的精密播种服务(Precision Planting),可以使播种机在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土壤情况下进行不同农作物品种的不同间距、不同深度的播种,从而极大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并帮助实现差异化灌溉,可以使田地产量提升3%—6%。

第三,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 首先,对农产品的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对农业产品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农产品的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初级食品逐步被加工食品、更有营养和附加值的食品所替代,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出现不断升级的趋势。这就要求农业应该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从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不断夯实生产基础的同时,使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子。

其次,城乡居民对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休闲旅游是城乡居民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近二十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花费屡创新高。特别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新主体、新需求、新技术孕育着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树立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思维,推动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业实现新发展。

一是树立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新思维。 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积极融入国际农业分工体系。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是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新征程。 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三资”,实现资产资源的资本化运作。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范围,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分类推进集体产权改革,完善各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吸引社会人才和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潜能。

三是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 培养和集聚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业创客发展各类创意农业,把农村地区变成活力之地,把农业产业打造成朝气蓬勃的产业,促进产业要素融合渗透,推动农村产业环节融合互动。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等农村传统组织资源的作用,向前推动农业生产,向后带动销售、物流、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打通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阻隔。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产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把县城和重点镇、中心村、特色村镇,作为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优化布局,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进步新驱动。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种业自主创新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加强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广泛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兴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祥成)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中国山东网
习近平致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的贺信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习近平致中中国山东网
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对标雄安 济南跨入“黄河时代”
    “北跨”是济南城市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水母网
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对标雄安 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跨入“黄河时代”
    “北跨”是济南城市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