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线的生命斗士——盛亦兵

27.03.2017  12:13

  他,个头中等,面庞清瘦,络腮胡子,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带着微笑,谈起牧草滔滔不绝,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虽年过半百,依然奔波在牧草科研与生产一线。  

”,被肿瘤侵染了身体,八年先后六上手术台,其中五次接受开腹手术,整个右肾和部分腰大肌、腹壁被切除,小肠仅剩三分之一;  

”,必须时刻随身携带一套特殊的装置:一根管子穿过其腰部肌肤,里面接到左肾上,外头连着一个引流袋,不停地向外导流尿液,以此维持生命的律动。  

出乎意料,他和“”竟然是同一个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牧草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首届山东省省直机关道德模范 盛亦兵

 

 

盛亦兵(右)在汶上县一农场讲解苜蓿栽培技术。  

 

 

牧草科研拓荒人,  遭遇困境不退缩  

盛亦兵出生于干部家庭,在城市里读完小学和中学,后来却与农业、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18岁那年,他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现更名为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学农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踏入省级科研单位,且专业对口,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应该一帆风顺。事实并非如此。盛亦兵参加工作之后,曾经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他选择的科研领域是牧草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牧草,在山东是个小产业,关注的人不多,财政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所里的设施仪器落后,牧草田间试验基地位置偏远且条件艰苦。  

   

 

 

 

盛亦兵(左二)在田间与牧草创新团队成员交流  

 

   

 

还有一些情况不为外人所知,在盛亦兵工作的前20年,他所在的研究所经济困难,特别是在2000年前后,曾经一度只给职工发放60%的基本工资,更别说改善科研条件了。  

面临困境,怎么办?是改行,重选专业?还是跳槽,另谋高就?当时,上级鼓励科研人员开发创收。于是,盛亦兵创办了一家公司,经营草坪草种和养护设备,承揽草坪建植和养护工程,赚钱来弥补工资缺口、建设试验基地和添置仪器设备。  

度过坎坷是坦途。后来,研究所职工工资有了全额保障,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多。2008年,山东牧草科研工作终于迎来春天。国家引导各地调整种植结构,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当年,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计划在山东设立第一个试验站——东营综合试验站。  

盛亦兵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他抖擞精神,铆足劲头,准备大干一场。在科学研究上,他带领团队成员加快步伐,引进培育牧草品种、研究栽培技术。最近10年来,他们先是育成了山东第一个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打破了我省没有自主育成牧草品种的历史,此后选育的鲁牧2号等5个牧草新品种又陆续通过审定。同时,在技术推广方面,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站长,盛亦兵带领团队成员建立了1个牧草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的示范基地,还选定了5个牧草种植示范县。  

   

 

 

 

盛亦兵(中)在田间调研  

 

   

 

目前,粮食供过于求,山东作为畜牧大省,优质牧草的需求却有很大缺口。然而,要让多年来习惯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转变观念,改种牧草,并教会他们种草,谈何容易?  

事再难,也要去做。盛亦兵指导汶上县农民孟建在该县杨店镇建了一个示范点,种了1100多亩优质苜蓿。从平整土地、选择牧草品种,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机械配置、收割牧草,他帮孟建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全程给予技术指导。遇到繁忙的时候,他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几天。  

盛亦兵根据气候特点,最早提出,在山东产区,第一茬苜蓿收割时间应适当提前。这样可以使第二茬、第三茬 收割时错开雨季,破解收获晾晒难题,减少经济损失。为了赶在第一茬收割前试验、推广这一做法,他跑到各地布点试验、讲解宣传。3月至5月,他基本没在办公室呆过,多数时间奔波在各个示范点上。  

截至目前,盛亦兵和他的团队成员育成的牧草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累计超过了1000万亩。山东省,每年饲草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还带起一批牧草加工销售企业,牧草产业化初具规模。人们说,这些成就的取得,作为山东牧草科研拓荒人的盛亦兵功不可没。  

 

恶性肿瘤突袭,  五次手术击不垮  

 

40多岁,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说, 正是体力较为充沛并且经验十分丰富的年龄,是出科研成果的黄金时期。  

2008年,盛亦兵恰好45岁,他所在的研究所经济状况有了好转,科研经费充足了。他踌躇满志,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有料到,当年8月,他参加单位组织的例行体检,被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看到体检结果,犹如五雷轰顶,他被迫躺到山东省立医院的手术台上,接受了开腹手术。为了防止肿瘤细胞扩散,医生摘除了他的右肾。  

手术刚满一个月,盛亦兵接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通知,说拟在我省东营市建立一个牧草试验站,由他负责筹建。他兴奋异常,一骨碌从病床上爬起来,投入工作。那些日子,从团队成员选择、试验基地选址、示范县遴选等问题,到奔赴北京请教专家、去农村察看基地,以及与有关人士沟通协调,他天天忙活筹建试验站的事儿。他东奔西走,早出晚归,家似乎成了旅馆。  

试验站启动之后,需要完成高水平的建设任务,并维持良好运行,身为站长的盛亦兵就更忙了。他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唯独“忘了”自己是一个危重病人。  

 

 

盛亦兵(左二)察看牧草仓储情况  

 

   

 

2009年8月,盛亦兵参加例行体检。医生再次在他体内发现肿瘤细胞,建议尽快实施手术清除。这时,正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省农科院在东营筹建牧草示范基地的关键时期。盛亦兵决定推迟手术,先把基地建起来。他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示范基地建成。2010年9月,他才拖着病体到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次手术中,医生切除了他身上出现肿瘤细胞的组织器官,其中包括腰大肌和一部分小肠。  

2011年,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开局之年。就在大家满怀信心布局试验站工作时,医生又在盛亦兵体内查出肿瘤细胞。当年2 月,与上次手术相隔不到半年,盛亦兵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做了第三次开腹手术。手术之后,亲朋好友和同事们来到医院,看见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的盛亦兵,无不感到心疼。他却像没事儿一样,开玩笑说:“做个手术真麻烦。以后在我肚皮上装个拉链,需要手术时拉开,手术后直接拉上就省事了。”  

命运多舛。2012年夏天,例行检查时,医生在盛亦兵的腹腔中再次发现肿瘤细胞,还有肠粘连问题。省内医学专家们组织会诊,针对他羸弱的身体状况,提出了保守治疗的方案,建议不要再动手术。但盛亦兵不同意。在他看来,保守治疗意味着长期在家休养,意味着提前告别他挚爱的牧草科研事业。  

几经波折,盛亦兵打听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可以实施手术,并能解决肠粘连的问题。2012年7月,他赶赴南京,第四次躺在手术台上。术后在医院治疗,加上在家休养,仅仅过了1个月,他就憋不住了,背上电脑和资料,从山东济南千里迢迢赶赴湖北恩施,参加业务培训会。 

 

 

盛亦兵(左)在牧草示范基地接受采访  

 

 

2014年7月份,盛亦兵又赶到南京,接受了第五次肿瘤切除手术。他的肠道、腹壁等部分被切除。妻子王永焕回忆说:“当时,切下来的肿瘤细胞和腹壁、肠子足有一小盆儿。”手术之后,盛亦兵的小肠只剩下1.6米长——这是维持一个人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从那时开始,由于不能一次吃饱,他必须随身携带肠内营养液,每天分多次补充营养。  

在这次手术中,医生还发现,连接盛亦兵左肾的输尿管被肿瘤细胞堵塞了。医生不得不在他腰间挂上一个肾造瘘管引流袋,以便及时将身体产生的尿液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六年时间,经历五次开腹大手术,对一个人身体的重创显而易见:原来,盛亦兵体重80公斤,身体健壮,这几年他体重降了20公斤,变得形容消瘦。然而,他百折不挠,每次离开手术室不久,他又像一名健康人似的,行走在苍茫的牧草试验田里,奔波在参加学术会议的道路上。 

 

工作喜欢较真,  甘当后人铺路石  

 

盛亦兵的同事,现任草业科学研究室主任的王国良说,盛亦兵对吃穿从不讲究,生活十分节俭。他到外地出差,到吃饭的时候,找个小饭馆,要一个馒头,再点一份炒鸡蛋,饱了就行;住宿,一般选择快捷酒店,理由是便宜。  

在同事们的眼中,盛亦兵是一位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做事认真细致的兄长。同事吴波记得,盛亦兵提醒科研团队的人员,苜蓿收获之后,放到田间还是贮存到仓库中,其中水分含量是有变化的,应及时测量,做好记录。在填写田间试验标签时,他要求必须用铅笔。这样,即使标签被雨水淋湿了,晒干之后也能辨认清楚。  

   

 

 

 

盛亦兵(左二)察看牧草仓储情况  

 

   

 

在科研工作中,盛亦兵喜欢较真,容不得团队成员有一点儿马虎。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图省事儿,根据苜蓿种子包装袋标注的数据,直接计算出种子发芽势。盛亦兵知道后非常生气,板起面孔,严肃地告诫:“农业科研成果是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这个年轻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了一遍试验。  

盛亦兵重视传帮带,积极为年轻人搭建学习锻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分批安排他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荐他们承担重任。在盛亦兵的带领下,牧草科研团队逐渐壮大,由起初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8 人,其中贾春林担任了山东省牧草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栽培岗位专家,草业室主任王国良在国家牧草产业 体系工作中表现优异。  

这个牧草团队,科研硕果累累。除了育成6个牧草新品种,他们还取得发明专利6项、制定地方技术规程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成为引领和支撑我省牧草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虽然工作想得多,活儿干得多,但盛亦兵从不争名争利。创新团队成员贾春林回忆说,2004年,他根据盛亦兵主持完成的一个科研课题,执笔写了一篇论文,把“盛亦兵”列为第一作者。在申报成果和发表论文时,课题主持人排第一,这本是惯例。可是,送审时,盛亦兵却大笔一挥,把自己的名字调到后面,把“贾春林”列为第一作者。  

   

 

 

只要还有一口气,研究牧草不停止  

 

眼瞅着盛亦兵身体日渐羸弱,他的同事们心疼不已,多次劝他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他却说“:我如果整天躺着,那和死人有什么区别?活着就要干事,工作才有价值。”  

饱受病魔摧残的盛亦兵,现在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喝一口水,如果喝水不及时,排尿不顺畅,可能导致左肾衰竭,危及生命。身为护士的妻子王永焕拦不住丈夫外出工作,就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军用水壶。无论走到哪,盛亦兵都把它带在身边。  

 

 

盛亦兵时刻携带肾造瘘管引流袋。  

 

   

 

今年元旦过后,盛亦兵恶性肿瘤再次复发,山东省立医院安排1月17日上午施行手术。事先,他却照常到北京参加全国牧草工作会议,头一天才乘车奔波800多里路匆匆赶回济南。这一次,他虚弱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开腹手术,而接受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目前还处于术后观察期。躺在病床上的他,还不忘跟别人开玩笑“:我挺过了8年抗战,已经赚了。现在教科书上抗日战争由8年改成了14年,看来我还得多活几年。”  

这就是牧草科研战线的生命斗士盛亦兵,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倾情牧草、痴迷科研,虽然知道随时可能倒下,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在田间地头和科研一线奔波。 

 

 

农村大众报记者   陈建志     通讯员   王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