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济南“三农”带来哪些红利
近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并在强调调结构、改革和补短板的基础上,将发展农村电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和高度。
那么,省城济南近年来在这些方面是如何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农民是否真的享受到农业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调查,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章丘文祖街道电子商务创业服务中心邢家渡引黄灌区工程马套村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农村电商
一号文件
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让农产品乘上“互联网+”的东风
“这些小米和花椒是发往四川的、这些发往福建……”一大早,章丘区文祖街道朱公泉村的于仁和在村里的加工厂房内忙着安排司机送货,临发车前,还不忘嘱咐司机要注意货物的存放安全。看着于仁和生意忙得热火朝天,你很难想到,几年前他还在为自家小米卖不出好价钱而愁眉不展。
据于仁和介绍,他们村主要以生产小米和花椒为主。前些年,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小米很难卖得动。2015年,文祖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文祖街道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并创建了“e家香”网络销售平台,开始在全街道范围内推广“互联网+农业”。于仁和开始尝试用“互联网+小米”的形式,找出一条农产品销售渠道,扭转村里小米销售不力的窘境。于仁和利用上级政策补贴,在村里成立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又在村里建加工厂,进行产品加工、包装、贴标等,逐步完善自己的产品,然后利用“e家香”等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
自从踏上“互联网+农业”的快车,朱公泉村小米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00亩,产能更是达到了10万斤,“我们村的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20万元,提升到2016年的30万元,村民的年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可以说这全是电商的功劳。”
如今,像朱公泉村这样的例子在济南并不是个例,从2016年开始,我市制定并下发《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组织章丘、商河等6个涉农县区申报创建第二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展农村电商合作。目前,赶街网已在商河建设县级运营中心;阿里巴巴在章丘开展农村淘宝项目,打通章丘区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另外,我市还积极打造名特优农产品网上示范性展示展销平台,“淘宝特色中国·济南馆”平台上已有40多家供应商提供的150余种产品,包括章丘大葱、龙山小米、平阴玫瑰、福牌阿胶、明水香稻、商河老粗布、章丘鲍芹等特色产品,推动济南农优特产品网络化销售。专家解读
农业部门相关专家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村电商是不能不关注的重要领域。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用400多字的篇幅对农村电商发展进行安排部署,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电商的部署进一步加强。虽然连续两年都出现在文件的第14条,但2016年的小标题是“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而2017年的小标题直接就是“推进农村电商”。可见,农村电商亦或是“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当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破解农产品“走出去”困境的重要方式。
生态资源
一号文件
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不断推进节水改造让农民得实惠
缺水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而突破这个瓶颈最迫切、最有效的方法则是节水。农业节水也是我市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而这项工作也确确实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作为节水的“骨干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果显著。
“我们灌区负责商河、济阳这两个县的灌溉,这就好比一个‘庄园’,我们的水渠开始只在庄园的主路上,经过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水渠逐渐遍布到庄园的边边角角,不仅让许多之前浇不到水的田地喝个饱,还能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济南邢家渡引黄灌区总工程师仲伟波说。
从2005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邢家渡引黄灌区,截至目前共完成了12个年度的节水改造任务,累计完成建设投资3.9亿元。如今,灌区灌溉面积已达到93万亩,高山灌溉面积18.82万亩,年可节约用水2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济南1个月的城市用水量。而位于平阴的田山灌区自1999年度被列入国家重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后,截至目前灌区主体工程共完成了7个年度的节水改造任务。改造后,总干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从改造前的0.70提高到0.85,年可节约灌溉用水750万立方米,节水效果明显,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
经过节水改造,因没水浇灌而荒了的田地绿了起来,因水源无保障而消失的农耕积极性涨了上来,因农灌成本偏高而丧失的农户增收信心找了回来。
据悉,今年我市出台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向用水单位或基层用水管理组织颁发集体水权证,鼓励水权转让交易,鼓励用水户节约用水,在不影响粮食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允许农业水权流转并从中获益。也就是说,今后农民浇地剩下的水,可以用来流转、赚钱。这不仅促进了省水,更开拓了一条农民增收渠道。
专家解读
济南市水利局农水处处长王孝青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今年“一号文件”着重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些年开展的节水工程,让水到了田间地头,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用水成本也低了,农民种地的热情提高了,这就进一步保障了我市的粮食产量,供给侧改革的反作用力就体现出来了。
产业融合一号文件
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茶产业+旅游”探索发展新模式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最南端的长清区马套村,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茶园,一座座茶棚次第相连,与之相辉映的是路两旁行道树上挂着的大红灯笼,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们村在济南最南端,虽然是个小山村,但是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通过发展茶叶摘掉了‘穷帽子’,如今村里又开始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目前也已经有了成效。”谈起现在的马套村,村民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近年来马套村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济南市长清区马套将军山旅游度假合作社。借鉴马套茶叶种植合作社的成功经验,马套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经营,即“村委会+茶叶种植合作社+核桃种植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民”村社合一、资源整合的方式创建。村民们自愿入股,资金股东每一万元为一股,房屋股东每一个住宿房间为一股,有21人现金入股115万元,有30户闲置房屋入股。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与合作社签订协议,村民中途可以退股。以房屋股东为例,只需缴付房屋装修修缮费用即可退股,合同期满后村民们也可以主动续股,这样的入股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村民作为股东的利益。
不仅如此,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以马套茶叶合作社为龙头,不断探索茶园观光、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及茶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附带其他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线,探索出了较为有效实用的发展模式。专家解读
农业部门相关专家表示,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推动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乡村独特优势,为把优势资源化为优势产业,“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作者:钱堃 李小梦   网络编辑: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