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拼六年回山沟卖山楂 小果子做出大产业

08.05.2018  21:04
  

亓宪瑞的山楂产业带动当地就业。 (受访者供图)



  在莱芜市莱城区笔架山深处,有个叫万邦食品的公司。在山东乃至全国从事山楂生产和加工的企业,几乎都知道这里。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作为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本科生,公司董事长亓宪瑞放弃上海工作,毅然返乡创业,经过数年的耕耘,他终于把家乡的山楂做成了响当当的招牌。

  齐鲁晚报 记者 马云云    

  全村第一个本科生 刚创业就亏了十多万

  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庞家庄村,沿着笔架山蜿蜒的山间公路,在大山深处一个敞亮的坡上,就是万邦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所在的院落就是亓宪瑞1977年出生的地方。1997年,20岁的他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电子工程系,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本科生。

  毕业后,亓宪瑞留在上海工作。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上海等地对优质山楂干的需求量挺大,而山楂正是家乡祖祖辈辈种植的林果作物。可由于找不到销路,一斤只卖一两毛,甚至几分钱,很多村民不得不狠心把山楂树砍掉。

  亓宪瑞想着做点什么,最终决定返乡创业。父亲没有明确反对,只是说了句:“农业是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事,不是你们。

  在上海打拼了六年后,亓宪瑞于2007年回到家乡。最初,他用东拼西借的两万块钱从老乡那里收购山楂,雇人加工。但是当时的山楂全靠日晒,很容易发生霉变,一下子让他赔了十多万元。自此,亓宪瑞开始研究山楂干的加工工艺,尝试用烘干技术代替日晒。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揣摩和市场开拓,亓宪瑞越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山楂产业并非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2009年,他联合本地6人发起创办了莱芜市凯瑞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研发培育小红星山楂新品种,打开了山楂作为水果食用的新局面。2016年小红星山楂农户卖到每斤8.5元,超市卖到每斤16-20元不等,亩产达到1万斤。

  不光带村民致富 还留住50多名大学生

  65岁的村民亓玉海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不但自家种植的山楂不愁出路,每个月还能在公司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公司每斤比市面要高一两毛。”为此,他特地多承包了三四亩山楂地。这些年,亓宪瑞带动当地剩余妇女劳动力1万余人就业,累计发放工资过亿元。

  不光带村民致富,亓宪瑞还想着招聘大学生。2012年,为企业注入力量,首批招了20个人。可由于各项配套不完善,2013年底,第一批20个人走得只剩下1人。

  这让亓宪瑞觉得很失落。他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大学生扎根农村。他花了四十多万元购置班车,每天晚上定时把他们送回城里,第二天早上再拉回来。此外还提供免费食宿、六险一金、娱乐设施,让他们的工资比在市里的企业还高一些。为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他自己摸索考核晋升方法,提出共同创业,共同分红机制,每年定期加薪,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各样的聚餐、文艺活动,到外地旅游。

  如今,公司已经有一支稳定50多人的大学毕业生队伍,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公司,也为村庄注入了活力。

  山楂“触网”上线 还要挖掘文化

  作为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亓宪瑞将电子商务引入山楂产业在意料之中。2012年他开始发展农村电商,成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依托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工作,依托“互联网+”现代农业营销模式,通过“B2B”和“B2C”发展线上线下客户,以山楂系列产品和花草茶为主,建成“电子商务特色村”,网店产品种类由原来的20种增加到近50种。

  现在线上的销售额可以达到每年两三千万元。“每年双十一期间,加大产能,应对措施已经很熟练了”。

  亓宪瑞并没有将眼光局限于此,他要把山楂产业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挖掘山楂文化。比如正在筹划山楂博览园、“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让山楂“”起来。

  今年1月,亓宪瑞刚当选为庞家庄村支部书记,这意味着他要更多地考虑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让村庄得到整体提升。“要富大家都要富”,这是亓宪瑞给亓玉海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