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24.12.2015  10:59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儒学的发源地,涌现出了众多对中华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贤哲人,如大舜、管仲、孔子、孙武、墨翟、孟子等;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成果,如东夷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运河文化、海滨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社会科学院作为我省重要的科研机构和智库机构,一直十分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化和山东地域文化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的重要学术成果,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我们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专访了王志东副院长。

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

王志东: 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源渊流长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儒、释、道三者文化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2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促进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人类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比如,个体身心完善问题、家庭和睦问题、民主法治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民族冲突问题、移民和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类在历史上积累、形成和储存的丰富智慧、睿智思想和先进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许多优秀思想,对解决当代诸多社会问题,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这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根基。我们必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予以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现实给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每一位研究文化的科研工作者,都应当要有这样的责任觉醒、文化担当、理论自觉,秉持这样的价值理念和学术追求,不负时代所托,勇担现实责任,做出有益贡献。

记者: 山东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还专门听取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情况介绍。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同志提出山东要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文化大省,山东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志东: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并发表重要讲话;时隔一年,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山东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在山东开始的,凸显了山东在全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山东寄予了殷切期望。

我省紧密围绕贯彻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在全省实施齐鲁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全省基本形成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保护传承、实践养成、传播交流体系,着力构筑山东道德文化高地,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并列出了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围绕 “四个讲清楚”,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二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三是强化传统美德实践养成。四是抓好山东革命历史文化传承。五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六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七是推动齐鲁文化对外宣传和交流互鉴。八是加快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儒学研究等文化领军人才和名家大师。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征集活动。把实施齐鲁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纳入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测评标准。

记者: 作为山东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智库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建立了什么样的机制,特别是结合推进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探索?在推出成果、培养队伍、推进“两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志东: 山东社科院一直十分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在大力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专门提出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轮驱动的战略,特别强调要发挥我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成长,采取了如下措施和办法:

一是整合相关研究载体。 2015年3月我们新建了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力求在儒学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上,发挥我院原有的学术积累和特点优势,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们建立完善了特色鲜明的五个重点学科——“儒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山东区域史研究”“儒家哲学研究”和“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建立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甲午战争研究中心、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搭建起一系列旨在加强传统文化成果转化和传播的平台,如“三心论坛”“舜耕文化讲坛”和“舜耕文化论坛”;出版了《齐鲁文化研究文库》《儒家哲学文库》《山东文化蓝皮书》等。

二是举办了一批高层次学术会议。 如“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全国地域文化与文学的传承及发展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甲午战争12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社会儒学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构建联系广泛的学术联合体。 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团体建立了交流机制,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友好交流协议。例如我们分别与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与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成立了“中韩儒家文化研究中心”。

四是加强了课题的申报和结项工作。 近两年我院的传统文化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位居全国社科院系统前列。立项的山东社科规划文化领域的课题多达30多项。此外,还主持承担其他相关省级课题30多项。

五是积极参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大量委托课题和横向课题,包括“山东道德模范建设工程研究”“台儿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研究”“齐鲁历史名人研究”课题等。除此以外,还完成了“山东省友城发展研究报告”“山东参与海陆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研究”“水浒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途径研究”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一批应用性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实现了智力成果的有效转化。如“山东省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获得郭树清省长的肯定性批示,“关于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几点设想”和“关于将山东各地乡土志整理工作纳入‘乡村记忆工程’的建议”分别获得孙守刚部长和季缃绮副省长的肯定性批示等。一些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应用价值,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扬。

六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现实转化与开发利用研究。 推出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在《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史哲》《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孔子研究》《退溪学》,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并在各级各类评奖中屡获殊荣。

记者: 山东社会科学院在文化研究方面总体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目标是什么?拟在哪些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下一步准备推出一些什么样的成果?

王志东: 关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总体发展思路,我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精神特质、价值取向、文化追求,以及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二是着重对山东地区文明,包括东夷文化探源,以及一脉相承的齐鲁文化变迁发展脉络及其历史作用、实践价值,联合有关高校和学术机构进行协同攻关,力求填补一些学术研究的空白。三是进一步发扬在儒学研究上的学术专长,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儒学研究机构和有关团体的联系与合作,推出《儒学研究丛书》,力争在国际儒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四是加强山东各区域历史文化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山东区域史、山东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山东革命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推出《山东区域文化发展研究》《山东文学发展研究》等成果。五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体系、话语体系、教育体系、传播体系和实践体系。六是重视对山东文化强省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重点依托正在进行的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深度研究为支撑,以重点课题为突破,多做一些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战略重点服务的研究项目,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服务方面的智力支持,并做出新的学术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