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老师为353个孩子撑起一个家

02.09.2014  17:05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财,学校实行存取钱制度,即每次孩子带来的零花钱都存到老师手里,每天固定时间再到老师手里取钱。一举一动皆可能触痛的敏感,无处不在小心翼翼的安慰,是这所留守儿童学校的感情基调。

  于莉(右二)为孩子们示范发生危险时的站姿。(邓兴宇 摄)

  在家庭教育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何保护留守儿童,给予他们关爱?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活动站及留守儿童学校因人力匮乏、资金短缺,或徒有虚名,或步履维艰。菏泽市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专门设立了三个留守儿童学校。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成立最早,最负盛名。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
  7月30日,记者来到定陶县留守儿童学校。该校位于定陶镇刘楼村。当天,恰逢“关爱留守儿童,有爱不孤单”义务宣讲团来校。宣讲团主要成员——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于莉,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开始孩子们很腼腆,后来在于莉的引导下,逐渐放开,纷纷举手主动发言。5年级的任露就是非常大方、抢眼的一个。
  任露家在冉堌镇任庄,以前在本乡镇上学,两年前才转学过来。任露说:“我们同学都是和我一样的。”任露的妈妈做生意,爸爸长期在外跑运输。她所说的“一样”,是同学中绝大多数也是留守儿童。校长刘传玺介绍,全校有7个教学班,353名学生,将近300名是留守儿童。
  “在我们学校有意思!”任露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满脸骄傲地给记者说起来。
  兴趣小组天天活动,学校里有乒乓球、武术、滑冰、舞蹈、电子琴、葫芦丝、象棋、秧歌、美术、篮球等12大兴趣小组。每个学生都能参加1-3个,每天下午课外时间定时活动;每个月都开展快乐阅读和演讲比赛;画好能上美术墙,读书角东侧的墙上是用瓷砖粘贴的美术墙,上面全是孩子们的画;读书角西侧的树下放置了很多打了田字格的石板,这儿是学生的“书法林”。每个学生一块石板,课余时间就用粉笔在石板上练字,练字的内容一个星期一换,每个周末要进行评比;另外学校还经常有演出活动,在校园里有一个固定的舞台,既是时常来学校演出的团体的舞台,也是孩子们经常表演的地方。
老师个个身兼数职
  7个教学班,353个孩子,吃住都在校,只有周末回家,课外活动还开展得这么丰富多彩,学校教职工得有多少人呢?
  “包括我,10个老师。”刘传玺说,留守儿童学校2004年成立,老师最多的时候14个人。因为是面向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所以工作量比一般学校大很多。除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冲淡、化解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为了让孩子理解父母,学校还定期开展感恩教育。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财,学校实行存取钱制度,即每次孩子带来的零花钱都存到老师手里,每天固定时间再到老师手里取钱。学校实行24小时工作制度,除了孩子们睡觉,所有老师从早晨5点半到晚上8点都必须在校。
  很多老师身兼数职,跨年级跨学科是常事。至于兴趣小组的老师,有的是从县城请的,有的是从民间找的,还有的是刘传玺的朋友,被他连请带拖弄到学校里,无偿授课。
  在刘传玺的带领下,老师们对学生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老师们的加倍付出也得到回报及肯定:自建校以来,该校已连续9年在全镇小升初十多个学校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先后荣获山东省小学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阅读中外精典,享受图书快乐”实验学校、菏泽市关爱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等20余项殊荣。刘传玺本人也先后荣获山东省骨干教师、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小心呵护孩子心灵
  虽然学校规定的是每周五都能回家,但经常有的孩子周末回不了家。刘传玺说,孩子们在校表现和与父母的联系程度有直接关系。跟这些孩子打交道需要非常细心,有时候一点疏忽甚至一个眼神,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再比如,学校食堂写有一副对联,上联原本写的是“珍惜粒粮感谢父母恩”。有一天,刘传玺骑车外出,突然想到孩子们吃饭时看到“父母”两个字,可能会掉眼泪,他赶紧回来把“父母”换成了“亲人”。
  一举一动皆可能触痛的敏感,无处不在小心翼翼的安慰,是这所留守儿童学校的感情基调。
  “照顾这些孩子,是良心,也是责任。”刘传玺说,孩子们不容易,外出打工的父母也不容易。现在每个学生每学期收600元生活费,早餐常是馒头、稀饭、咸菜,中午也只能吃一个菜。他最担心的是,孩子们的营养跟不上。再就是孩子们的宿舍,三个孩子睡两张床,比较拥挤。“更重要的是,盼望能增加师资。”对老师们来说,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谁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