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一带一路”非遗是富矿,“朋友圈”正扩容
日前,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发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非遗领域专家和非遗机构负责人认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获得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沿线各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机遇,为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一带一路”是非遗富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非遗资源的富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格鲁吉亚复调演唱、俄罗斯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也门萨那歌曲、土耳其迈达赫艺术等大批非遗项目都来自丝路沿线国家;中国入选的世界非遗项目中,新疆木卡姆艺术、妈祖信俗、福建南音等,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介绍,历史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非遗中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项目很多,而佛教主要是通过丝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佛教雕刻艺术也在中国发展起来。同时,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也是沿着丝路传入中国,例如正月十五看花灯的习俗、傣族泼水节等都源自印度。
此外,中国不少植物品种也是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的,随之传入的还有相关风俗。比如,古代中亚把石榴视为多子的象征,新娘结婚时会携带石榴,希腊主管生育的女神也手持石榴,这些都影响到中国人对石榴寓意的认知,直到现在,中国的传统剪纸中还有很多石榴图案。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影响一直体现在丝路国家的非遗当中。”苑利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也从丝绸之路中得到了巨大的“恩惠”。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如今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作为考虑所有国家共同利益的构想,其实是一种回馈。“非遗保护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不少丝路沿线国家拥有共同或类似的非遗,例如中国有《玛纳斯》,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有《玛纳斯》,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东亚‘汉字文化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丝路非遗合作有“朋友圈”基础
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间的非遗协作由来已久。作为非遗大国,中国在立足本国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对外传播非遗文化,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并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分享先进经验,助力其他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蒙联合保护非遗合作机制工作小组赴四川考察、2013年阿布扎比中国非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即是如此。将于9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也逐渐发展为重要的世界非遗保护平台。
作为在中国成立的非遗领域国际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近5年来为加强亚太地区各国保护非遗的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至2014年,亚太中心培训活动覆盖范围已达21国,受训人员达200余人次。今年3月11日至13日,亚太中心在柬埔寨金边成功主办了“中国福建木偶戏文化交流活动”;3月16日至20日,亚太中心还与柬埔寨文化艺术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边办事处在暹粒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履约培训班”,60余名柬埔寨文化官员和国家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了培训。
记者从亚太中心了解到,亚太中心将继续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举办培训活动。与此同时,亚太中心也注意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及其他二级中心等的实质性合作,通过举办和参与国际会议、联合收集发布相关信息和报告等,提升公众对非遗价值和保护工作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影响力。
此外,多国联合申报世界非遗早有先例,且一向受到国际社会的鼓励与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沙士木卡姆音乐,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波罗的海歌舞庆典等都是成功案例。2005年,中国与蒙古国成功申报了蒙古族长调民歌,随后,两国又组建了“联合保护长调民歌协调指导委员会”。
丝路国家联合申遗不仅有利于增加申报的成功率,也为申报成功后非遗项目的共同保护带来好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蒂莫西·柯蒂斯曾建议地缘、文化相近的中国和东盟联合申报非遗。
非遗合作迎来新契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多个省区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的重点方向。这一框架同样适用于非遗保护与合作,全国各省区市可根据所拥有的非遗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寻找参与共建的契合点。对各省区市的非遗机构而言,“一带一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非遗保护专家贺云翱告诉记者,去年,他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考察时,深刻感受到丝路沿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特色性,而“一带一路”设想为这些非遗资源的海外共享搭建了平台。他认为,新疆应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动力,发挥衔接、互动、共融的枢纽作用,并建议通过打造“非遗博览园”来展示和传播丝路文化。
3月12日至21日,广西桂林永福非遗保护中心和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应邀参演在孟加拉国举办的第二届达卡国际戏剧节,彩调剧和高甲剧获得广泛好评。另据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广州牙雕等非遗项目都是中外交融的产物,该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和筹备的多个项目,均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非遗文化,如今年9月、10月将与广州地铁合作举办“海丝非遗展”等。
年初,丝绸之路经济带品牌联盟“非遗推广专项行动”在古丝路起点——陕西西安启动。该项目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途径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跨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意大利等多国,通过开展“丝路非遗传承人访谈”“丝路讲坛”等一系列公益推广和非遗调查行动,向中国介绍“一带一路”沿线非遗,向世界推广中国的非遗,试图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对非遗保护的长久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认为,“一带一路”构想下,丝路国家在非遗领域的交流互鉴与合作探索势必产生良好效应。刘魁立和贺云翱不约而同地指出,非遗保护的发展反过来又将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因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交流之路、共享之路,文化促进民心相通,将助力“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