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侧记(二)
7月29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引起整个文化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部艺术司按照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结合本次会议精神,约请部分戏曲理论家、艺术家和文化管理工作者,围绕戏曲剧本创作、戏曲保护传承、戏曲人才培养等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解读政策,畅谈体会,以帮助广大读者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和精神。相关内容将在本报陆续刊发,以飨读者。本期主题为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搭平台 戏曲艺术活起来
吕先富
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是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丰厚的戏曲艺术资源和扎实的戏曲观众基础。我们将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戏曲创作扎根在民间,把戏曲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
一、将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乎群众文化权益保障、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戏曲艺术生命力
当前,基层文化阵地亟须加强建设。乘着政策的东风,强化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善莫大焉。
对戏曲艺术自身来说,这项政策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文化部门管理者和戏曲工作者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戏曲创作的源泉在民间,戏曲演出的重心在民间。戏曲工作者在为老百姓提供演出服务的同时,面对面地感受老百姓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倾听老百姓对戏曲发展的见解,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要求,才能够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二、构建包含戏曲演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面向基层的惠民戏曲演出加大扶持力度
北京目前建有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和社区村庄级共四级公共文化网络,文化馆、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共6691个,平均覆盖率达到98%。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其中,提出建立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要求把高质量演出送到基层,明确提出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且要做到每年每个街道、乡镇的免费文艺演出不少于5场,每个行政村和社区不少于2场。北京市文化局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惠民演出项目,安排北京市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全市、特别是广大郊区农村地区开展公益惠民演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全市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来京务工人员的公益惠民演出体系:
一是在全市所有区县露天剧场开展的 “百姓周末大舞台”,在周末和节假日免费为市民提供文艺演出,与商业演出市场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二是在12个郊区县室内剧场开展的“周末场演出计划”,观众只需花10元至30元就能观看一场好戏、大戏,演出剧目中,京、评、梆等传统戏曲占到40%以上。
三是深入到全市近4000个农村行政村开展的“文艺演出星火工程”,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2到3场,村民们不出村、不花钱就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使戏曲演出的“基本阵地”愈加稳固。
2013年,市文化局、市财政局修订了《北京市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大幅提高了演出场地和演出剧团的补贴标准,使面向基层的戏曲演出市场获得政策上、资金上的基本保障。自2014年起,“百姓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公益性演出活动开始通过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购买演出服务,在已购买的90家团体中,民营院团占到85%以上。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在各项公益性演出活动中增加戏曲演出的比重,扶持、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多渠道服务社会。
戏曲植根于民间。完善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的各项工作,加大对基层戏曲演出的扶持和采购力度,将使剧团演戏、观众看戏有基本保障,还将有助于托住农村演出市场,守住戏曲在民间的基本阵地。
(作者系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多措惠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
游庆波
戏曲本就发源于民间,发展壮大于勾栏瓦舍,将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让戏曲再次回归民间,惠及人民大众,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独特作用。
天津作为戏曲艺术发展重镇,历史积淀深厚、影响深远。不仅有造诣深厚、久负盛名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拥有一大批活跃的昆曲、越剧爱好者。一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津戏曲艺术的发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将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建立健全惠民演出补贴政策。天津于2002年出台了《天津市表演艺术团体超场次演出补贴管理办法》,2006年出台了《天津市文化局所属艺术表演团体下乡、进校园、进社区演出专项奖励资金使用办法(试行)》,通过对包括戏曲院团在内的专业院团低票价惠民演出实施补贴,对深入基层的惠民演出实施奖励,使各专业艺术院团戏曲惠民演出常态化。仅2014年,天津市属5家专业戏曲院团超场次演出就达284场,受益观众19.6万人次。下乡、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的戏曲演出185场,受益市民7.8万人次。这些政策从体制上保证了天津市民能够最实惠、最便捷地观赏到本地最优秀的戏曲演出,丰富了天津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打造文化惠民演出品牌。自2013年以来,天津连续三年举办了三届“天津市名家经典演出季”(以下简称“演出季”),至今已为天津约24万名观众奉献了近500场票价低廉、质量优秀的文化演出大餐。为契合天津市民偏好戏曲的欣赏需求,演出季戏曲类演出场次比重逐年增加。新编传统戏曲剧目轮番上演,名家新秀戏曲演员集中展示,演出季已逐渐成为天津戏曲观众集中看戏的重要文化品牌。
3.发放“文化惠民卡”。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关注传统艺术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3月,面向天津市民、以观赏戏曲为主的6万张“文化惠民卡”开始发售。天津市民自己支付100元购买一张“文化惠民卡”,就能享受到政府400元看戏补助。仅演出季期间,天津市民使用“文化惠民卡”观看戏曲演出就达6.6万次,“文化惠民卡”大大激发了天津市民观看戏曲演出的热情。
4.开展以“三大票友”为代表的群众性戏曲活动。自1991年起,天津逐渐创办了“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宝坻杯”环渤海评剧电视大赛、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邀请赛三个群众参与度较高、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群众性戏曲活动。为培养更多戏曲小戏迷,从2007年开始,天津在“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的隔年还创办了两年一届的全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通过让更多孩子尝试戏曲比赛演出,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戏迷。
5.从帮扶民营剧团演出入手。天津2010年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剧团产业孵化基地——天津市民营剧团产业孵化基地。该基地针对天津包含戏曲在内的40家较为活跃的民营院团,从演出展示、讲座指导、培训服务入手,对天津京、评、梆、昆等各大民营表演团体提供免费排练演出场所,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全面提升民营剧团演出实力。
(作者系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副局长)
面向农民、市民和青年学生
唐 跃
近日,安徽省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送审稿)中,提出将“送地方戏”列入《安徽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的7个基本服务项目,标准为: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每年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演出不少于5场,每个行政村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1场。立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这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立足于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来说,这是开放视野、赢回观众的自新之路。
当戏曲面对农民时,由衷让人感叹:农村和农民依然为戏曲提供了传承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201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将其列入33项省民生工程。补助资金每村从2400元提高到4400元,全年送戏21722场,使全省15539个村庄的农民在家门口观看了至少1场有质量的文艺演出。受益的农民近1000万人次,其中不少村庄是第一次有剧团送戏进村。
农民群众对送戏进村是欢迎的。水泥路修到村口,让偏远村庄的农民走向外面的世界;戏台搭到村里,是打通了留守家园的中老年村民和儿童的精神通道。惩恶扬善、孝悌友爱,他们对整本大戏和优秀传统折子戏葆有旺盛的热情;农家农事,村貌村民,他们也爱看真实反映当前农村生活的接地气的戏。
当戏曲面对市民时,不禁让人思索:城市和市民给戏曲提出了内容创新的要求和市场发展的方向。
2014年9月至12月,安徽省文化厅举办“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在“大戏小戏看过瘾”板块,荟萃展示国内、本省、市县近年来有重要影响和最新原创的大戏和小戏作品共85场。演出实行30元以内低票价,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诚邀农民工、环卫工人、先进模范人物、残障人士、现役军人等进剧场看戏。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通过售票、赠票、团体观摩等方式,大多数剧目都能达到上座七八成以上,观者也大都表示很值得、有收获。
“好戏大家看”活动是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一次尝试性的深度交融,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戏曲演出现代化运作的样本。
当戏曲面向青年学生时,让人振奋:高校和大学生为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点燃了新的希望。
“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是我省一项重要的文艺品牌活动。
今年,黄梅戏《雷雨》、黄梅戏《小乔初嫁》、徽剧《惊魂记》等一批本土新创精品剧目继合肥展演、晋京展演之后,走进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16所高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系列展演活动,让高校师生充分领略了传统戏曲文化之美。
高校学生对于戏曲的欢迎大大超过了预计。黄梅戏《小乔初嫁》就博得了中科大精英学子们的满堂喝彩。
作为文化包容度较高的文化群体,高校已经相当重视传统文化,从政府引领到民间自发,从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讲授文化精髓,到各类社团组织研习舞蹈、民乐、武术等。不过,从“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效果来看,戏曲传播的空间还亟待开发。做好戏曲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可谓事半功倍。
(作者系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
鼓励戏曲重回民间
王廷琦
山东是戏曲艺术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各类戏曲剧种27个,其中本土剧种24个,另有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戏曲院团(包括民营院团和戏曲类非遗传承保护中心)600多个,其中国有戏曲院团67个,约占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总数60%。近年来山东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山东戏曲艺术在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多年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把繁荣戏曲艺术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一是把戏曲惠民演出纳入政府采购项目,引导戏曲院团和戏曲工作者不断深入基层、深入民间,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戏曲剧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省财政今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购买省直院团演出服务,送戏到全省各地农村,拿出400万元购买演出服务送戏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山东创新开展了“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配套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实行政府补贴、院团演出、农民看戏,已经实施三年,取得良好效果,2014年完成各类演出3.4万余场。二是通过实施“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和非遗保护政策,加大投入支持地方戏精品剧目创作、演出、理论研究、地方戏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濒危剧种的保护。组织“三贴近”小型戏剧展演,推动老百姓喜爱的小型戏曲创作。三是支持民营院团和民间戏曲演艺队伍发展。从2012年起,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为基层院团配备演出舞台车,为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先后拿出1000万元为演出场次多、效果好的庄户剧团配备音响。各地也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到目前为止,山东庄户剧团达6万多个,已经成为繁荣基层文化活动、服务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四是部分市县还结合本地实际,整合资源,将基层剧团与文化馆合并,一身两职,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演出、辅导活动,有效增强了基层文化服务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为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和政策保障。山东在研究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把文化惠民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深入实施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惠民演出措施,让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扎到基层,让戏曲与群众共生,在群众中繁荣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
创作为重 人才为先 演出为本
刘明华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委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狠抓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努力让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在巴渝大地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坚持创作为重。市文化委始终坚持把创作摆在川剧艺术传承发展工作的龙头位置来抓,近年来相继组织川剧院团创作推出了《金子》、《李亚仙》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川剧精品佳作。其中,川剧《金子》囊括了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首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18项大奖。
二是坚持人才为先。川剧艺术要发展振兴,人才是关键。市文化委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川剧传承保护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努力为优秀川剧艺术人才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条件,一大批优秀川剧艺术表演人才不断涌现,屡获各类重大奖项。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荣获2010年“文华表演奖”,还是川剧历史上的第一位梅花大奖得主,并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市川剧院孙勇波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市川剧院吴熙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5年制“戏曲(川剧)”专业,为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三峡川剧团等单位定向培养青年川剧演员,切实解决川剧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首批43名新生已于2014年下半年正式入学。
三是坚持投入为重。总投资1亿多元的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1个700多座的大剧场、1个200多座的小剧场,是重庆地域文化和中国川剧繁荣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重庆市财政每年为市川剧院投入各类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市委专题研究重庆市川剧艺术抢救保护和发展工作,并由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审议〈重庆市2014-2018年川剧艺术抢救保护和发展规划〉的纪要》,明确了川剧艺术抢救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点项目和责任分工,并设立重庆市川剧艺术抢救保护和发展工作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委,根据年度实施项目需要安排相应专项资金。
四是坚持演出为本。市政府每年购买市川剧院、三峡川剧团等优秀川剧表演团体的演出参加“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送演出进基层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市财政局、市文化委出台了《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演出场次补贴暂行办法》,对市川剧院及部分优秀川剧院团开展的演出给予每场1万元到2.5万元的演出场次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川剧院团的演出积极性。
重庆市的川剧艺术抢救保护和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同样存在编创人才短缺、观众流失严重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支持,促其繁荣振兴,使川剧艺术在巴渝大地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坚持“三个并重”的理念
柳 萍
在思想价值多元化、文化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戏曲却面临着戏曲市场日益萎缩、戏曲剧种日益消亡、消费群众日益流失、院团生存日益困难等困境。但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宁夏把戏曲的保护和发展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使宁夏戏曲事业下滑的颓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戏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
一是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着力打造戏曲精品力作。近年来,宁夏一方面加强戏曲的传承保护,专门设立了戏曲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对秦腔、京剧等剧种的挖掘整理、保护抢救、传承发展,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剧目的剧本和影像资料,先后复排了《打金枝》、《周仁回府》、《宝莲灯》、《杨门女将》等传统经典剧目,使经典剧目得到有效传承;另一方面,实施精品战略,挖掘宁夏本土文化资源,用现代理念进行创新演绎,打造出了秦腔《花儿声声》、《庄妃与多尔衮》、《狗儿爷涅槃》,京剧《海上升明月》、《萧关道》、《庄妃》等一批传统艺术魅力与时代审美需求有机结合的戏曲精品。秦腔《花儿声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并荣获了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 秦腔《庄妃与多尔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秦腔《狗儿爷涅槃》摘得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4个奖项,京剧《海上升明月》在中国京剧节上荣获二等奖。这些优秀剧目,已成为宁夏文化繁荣发展的亮丽名片。
二是坚持惠民演出与活动引导并重,着力加强戏曲普及推广。多年来我国戏曲萎缩的很大原因在于观众的流失、戏迷的断代。振兴戏曲根基在民众,加强戏曲推广是培养观众、振兴戏曲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宁夏积极扶持宁夏的戏曲院团开展 “送戏下乡”,仅区直戏曲院团每年送戏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演出近400场,在丰富宁夏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地让戏曲在宁夏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同时还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另一方面,坚持戏曲的品牌塑造、活动引导,先后举办了第七届秦腔艺术节、宁夏网络秦腔大赛、秦腔票友电视大赛、戏迷大舞台等活动,既有效提升了宁夏戏曲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也有力促进了宁夏戏曲的传播推广和传承发展。
三是坚持国有与民营并重,着力改善戏曲院团生存条件。戏曲院团生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戏曲院团在传承发展戏曲中作用发挥的大小。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戏曲院团生产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宁夏2家转企改制国有戏曲院团建设了演出场馆,改善了排练场所,配备了演出设备,购置了演出服装,让他们基本具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也积极加强对民营院团和民间自乐班子的扶持,通过配备设备、服装、音响,扶持农民文化大院达730个、民间文艺团队达1136个,把他们建设成为宁夏在丰富文艺舞台、繁荣戏曲艺术、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今后,宁夏将抢抓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利好机遇,通过有效举措,力争用政策红利和机制创新扶持宁夏戏曲事业“破茧成蝶”,让宁夏戏曲真正能够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