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梦想进行时:李家疃的甜蜜乡愁

20.11.2015  10:24

  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距离周村大街20多公里,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名叫李家疃村。

  李家疃不仅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首批试点单位,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60多岁的邓永荣(中)在这里任职村支书的30年间,有23年在做一件看似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保护村里的老房子。

  王氏20世传人、已75岁的村民王荣元说起祖辈的老建筑,已经俨然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义务讲解员。

  目前,李家疃明清古建筑群一期、二期修复工程已先后开工,民俗博物馆也在规划设计中。同时,当地政府也在计划将李家疃和周村大街、蒲松龄故居等串成一条旅游线路,在保护中加以利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距离周村大街20多公里,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名叫李家疃,她不仅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首批试点单位,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60多岁的邓永荣在这里任职村支书的30年间,有23年在做一件看似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保护村里的老房子。

  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恢宏古朴的门庭院落,精巧细致的木雕石刻……李家疃古建筑群是山东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如今,散落的200余间老房子已经有200多岁“高龄”,以“王家大庄园”为代表,另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留存下来的36个栓马桩和为数不少的上马石、旗杆石、石雕、砖雕、古井等,都足以显示当时的热闹与繁华。

  王氏20世传人、已75岁的村民王荣元说起祖辈的老建筑,已经俨然专家:冰凌窗就是成语“寒窗苦读”中说的“寒窗”,地上的葫芦图案代表福禄、屋檐下倒挂的蝙蝠代表“福到了”、墙壁上的麦穗、铜钱图形的瓦当代表“有钱有粮”……王荣元说,“祖先在建这些房子的时候融入了无尽的智慧,就像现在人做‘中国梦’一样,他们那时候也做‘家庭梦’,把对生活的期待反映到住宅上。”

  殊不知,这片承载着美丽乡愁的古建筑群曾一度是“旧村改造”的对象,险些“葬身”锤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家疃村依靠当地的矿产资源,经济迅速发展。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筹划翻盖新房,村委也决定对村内道路进行整治,这势必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面对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邓永荣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些大门眼看着要拆了去,感觉太可惜了,老祖宗留下的古建筑文化,不能在咱这里消失了。”邓永荣说,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祖先负责,对儿孙负责的态度,李家疃村决定在古建筑东侧重新规划建设新村。当时邓永荣采取了一个举措,对所有老建筑挂牌保护:只要挂了牌,就不准拆!

  古建筑脑门上的“拆”字被抹掉了,村两委还将“任何人不准随意拆除、损毁古建筑,包括院的一切建筑物”纳入村规民约,并研究制订了《李家疃村历史文物保护办法》,建立了文物保护档案,对32处历史建筑设立了保护标志,号召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

  然而,光有保护意识远远不够,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囊中羞涩”的邓永荣和李家疃村又一次遇到了难题——拿什么来保护?保护到何时是个头?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2010年12月,李家疃村入选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李家疃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李家疃村被列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喜事一桩桩传来,李家疃明清建筑群有了专项保护资金。

  截至2014年,全国已评选出六批共5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截至2015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也已经扩容至四批3046个,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看到当年自己做出的决定与国家发展理念一致,邓永荣心里更是说不出的骄傲。

  目前,李家疃明清古建筑群一期、二期修复工程已先后开工,民俗博物馆也在规划设计中。同时,当地政府也在计划将李家疃和周村大街、蒲松龄故居等串成一条旅游线路,在保护中加以利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认识到了老房子保护的意义,村民们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作为王氏家族后人的王荣元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义务讲解员。他说,自从习总书记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来,村里来的文保人员等文化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他把听到的关于古建筑的知识都记在本子上,如今已经记了好几本,“我要当好义务讲解员,希望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家乡。”(记者 姜瑞丽 摄影 吴蒙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