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最大海归潮”:直面创新期盼 政策要落实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引才项目竞相发力。最新调查显示,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澎湃而至。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近年来,我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回到祖国”正成为海外学子的新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维等,他们正成为中国创新发展新引擎。
半月专题调研小分队:贾远琨 刘巍巍 段菁菁 阳建 毛振华 张璇
策划\编辑:许中科 原碧霞
让梦想和新知绽放在家国故土
为了获取新知、挑战自我,他们当初选择出国;为了追逐梦想、成就事业,他们如今决定归国再启航。当今中国正迎来“最大海归潮”,在不断攀升的归国人才数量背后,蕴含着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期许。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中国需要海归,海归更需要中国。
海归潮奔腾,筑梦新高地
“在国外,我们只能解决一个细分市场中的一个细分问题;回到中国,我们大有作为。” 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美国强生公司前心血管研发部门总监赵中带着“外周血管药物洗脱SFA支架”回国。
“纽约、伦敦等,我工作过的地方都是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有活力、有梦想、有激情……”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业务总监花蕾说,经过10多年的海外打拼,这次回国的契机就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自2008年底,中央政府实施大规模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一股海归潮。如今,更多像赵中、花蕾一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正在成为新一轮回国潮的主角。
一位海归告诉半月谈记者,硅谷工程师的回归趋势从2010年就能感受到。“初期,最受欢迎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百度,这两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热度明显上升。”
在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周靖人眼里,未来的科技界,中国是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国家,发展前景巨大。周靖人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之后进入微软从事研发。2014年,在接触阿里云后,他深感国内科技公司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他回来了。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条件大幅改善,中国国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明显提升,为来华的创新人士提供了更大空间和舞台。
扎堆高科技、新业态,高学历精英惹人瞩目
纵观历史,无论是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还是后来的留学生遵循科技报国、建设祖国的内心召唤,都和当时国家的发展状况紧密关联。如今,新一代海归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不断被国内日益浓郁的“双创”氛围点燃。
留学爱尔兰、2012年回国的冯志刚,如今担任长沙亚马逊AWS联合孵化器运营副总经理。他说,近年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留学人员意向回国创业的人数创历年新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占比明显提升。而且不难发现,这一轮海归潮中,来自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创新型人才更多,知识层次更高。
创造生物药多个“中国第一”的俞德超,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从美国回来的埃派克森微电子(上海)公司董事长高勇,回国创业致力于高性能光电导航系统级芯片及相关开发,拥有业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全球专利100多项。
不同于过去留学生回国专注于科研领域,新一代海归人才创新创业领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硬科技,还涉及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诸多方面。
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海归回国创办企业除了分布于高技术行业外,还有大量的海归精英活跃在快速发展的服务领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他们中包括了金融财务人才、咨询人才、法律人才、旅游人才、会展人才、教育人才等各界人才。
嫁接创新基因,创新团队绽放创新之花
新一轮海归人群,创新思维更前卫,也具备更多创新基因和不同创新做派。“老一辈不少是回到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冯志刚说,新一代海归归国后,多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海外经验和资源选择创业,而不是将目光投向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职位。
在美国学习金融专业的徐克回国没进投行,却将目标聚焦航空航天事业。徐克说,“几十年后,不会有人记得哪个楼盘是你开发的,但会有人记得你造的飞机和火箭……”徐克创办了昆山天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火箭发射。
海归回流嫁接创新基因,早已摆脱了“单打独斗”,往往由一个领军人物带领一批小伙伴回来集体创业。泰和永昌(长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宣传选择在2012年底从科学家成为一个创业者。余宣传联合一批同在休斯敦健康医学中心志同道合的博士后回到中国,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湖南最为前沿、科技含量最高的基因合成及检测测序企业。
海归潮来急,中国科技水平在过去10年快速提升,也正为更多的海归团队提供广阔平台。“现在是在中国做科研最好的时代,一批世界前沿尖端科技人才回到中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上市企业贝达药业创始人丁列明认为,当前国家对创新创业越来越重视,特别对如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如何让科学家真正做科研的主人,如何为科学家做好服务和资金保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创新发展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这里充满机会。
不断成为创新引领者
在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上,矢志报国的海归人才正凭借宽广的国际视野整合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他们以不甘人后的创业意愿和创新意识,不断成为众多行业、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双重网络涵养创新资源
具备丰厚的原始创新资源的海归,能够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战略和产业市场的表现。与本土创新人士相比,他们更具有国际化素质,带有敏锐的国际市场触觉,更了解国际前沿动态、核心技术,并拥有广泛海外人脉和先进管理理念、经验等;与外籍创新人士相比,他们对中国国情有着更好的感知力。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海归人才中的顶尖人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可低成本获得各方关注及支持。宁若拉博士回国前在美国主要从事针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型医学影像系统研究,2008年他带领团队回国创业,其乳腺CT产品顺利获得中、美等国批准,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
更重要的是,他们回国事业成功后又能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打开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良好局面。江苏苏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杨帆说,该市的纳米、光电等新兴产业,均得益于杰出海归科学家的带动,由此引来研发团队链式发展,以最集约的成本,让产业从无到有。
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负责人马杰表示,近年来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到天津开发区创业,该区域内聚集由留学生创办的企业超过160家,诞生了一大批年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
敏锐的国际市场触觉,让不少海归的创新创业成为沟通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不少中国商品给海外消费者的印象是廉价的,原创性不强。”曾做过谷歌高级工程师的阳萌认为,如果了解海外消费习惯,设计有特色、消费体验领先、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品直接面向欧美消费者,将会商机巨大。其品牌Anker依靠美国的仓储中心、物流网络,让欧美消费者1至3天就能收到货品。“外贸电商在沿海城市并不稀奇,但注册品牌的很少。这更多地考验语言能力和对国外网站、国外法律的了解等。”阳萌说。
核心技术助力创新攻关
专家认为,海归群体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水准,极有可能在原始创新方面做出成绩。
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海归。他们掌握着最新科技成果,拥有不少核心专利。
海归人才的加入,让我国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归科学家、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林东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台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破解了海流稳定发电的技术难题。
海归人才的加入,让国内许多应用技术纷纷打破国外封锁垄断,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作为登上美国“黑帽子”大会(全球顶级信息安全大会)演讲的中国第一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范渊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款透明代理Web应用防火墙,填补了国内网络应用安全领域的空白。
2016年,丁列明所创立的贝达药业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工业大奖”。成就丁列明的基石,是他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国产盐酸埃克替尼上市,促使国外专利药物降价超过50%。
海归人才的加入,引领国内企业不断超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用智慧和高端技术带领中国向高端产业进军。我们的竞争对手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我们必须依赖产品、技术、质量与服务取胜。”回国创办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姚力军说。
1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生产半导体工业用溅射靶材的先例。2005年,姚力军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带领7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让第一块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产品在国内成功下线。凭借优良的质量,产品大量出口,宁波江丰成为行业内能与美、日跨国公司竞争的中国企业。
变革机制引领创新风潮
为确保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以研发为中心,重视人才,注重专利,完善相关专利机制,是海归创新创业的一大特点。“拥有独一无二的专利产品是我们走向国际的重要砝码。”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曾做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格外重视人才和专利。他介绍,该公司在研发方面花了不少工夫,拥有“千人计划”专家1名、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5名,构建了一支200余人庞大的研发队伍,研发人员占到公司总人数的40%。每年产品销售收入的20%投入创新研发。一有新成果产出,立即提交发明专利申请,为自己的研制成果“保驾护航”。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也是海归人才的一大贡献。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海归将风险投资等新机制从国外引进并加以完善。新的融资方式不仅突破了国内传统吸引外商投资的模式,更有利于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
长沙亚马逊AWS联合孵化器运营副总经理冯志刚说,目前国内大部分国际风险投资公司掌门人都是海归,大部分风险投资都通过海归或海归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这些投资促进了国内对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与之伴随的是,国际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新经济的模式引进,带来一系列的现代企业管理概念,如创业一定要先有创业计划书,创业要重视创业团队的组建,要重视职业经理人作用,要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包括期权和股份等,还要有其他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公关等。这些新观念的引进也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管理的革新。
持续创新的四大期盼与诉求
祖国在呼唤,事业在召唤,现今成千上万海归已经回国或者正踏上归国创新创业之路。回来后的他们,在祖国的广袤天地里大展拳脚时,有何新期盼,新诉求?
人才引进既要有技术型也要有管理型
一些海归人士在采访中向半月谈记者反映,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思路已逐渐清晰,但在理念上一些地方往往倾向于技术类人才,对熟悉国外先进运营模式的管理类人才重视不够。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一些海归引才工程更多关注技术类,尤其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而对运营管理人才关注度不高,认为管理水平不太好评估。
新派公寓创始人王戈宏最早在华尔街起步,回国后从事白领公寓模式创新。“想申请‘千人计划’,因为是管理类人才而非技术类,没能成功。”
专家表示,引进了懂技术的,如果没有懂管理的指挥、辅佐,技术人才的作用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目前,海外高层次管理类人才群体在跨国企业中已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回国后可与技术类人才互为补充、共同配合,从而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不少专家呼吁,应探索建立管理类海归人才的评价体系。
加快创新创业配套服务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王戈宏说,经历了长期海外求学创业经历的海归回国创业,对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的诉求往往比国内创业者更强烈。
一些海归表示,可考虑组建自上而下专门针对海归的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一条龙”服务,力求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专家认为,国内应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蓄水池”。据了解,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参照国际经验打造高效、便捷、务实的海归创业发展环境。天津开发区的扁平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办事难’的现象在这里很少。”赛诺医疗首席执行官孙箭华评价天津开发区时表示,企业注册、人才落户都按规矩办事,无需往返多次补齐手续,更没有吃拿卡要,这让企业能够一门心思求发展。
关注潜力型项目和人才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引才只重视成熟项目、高端人才,忽视对有潜力项目及人才的关注和引进,缺乏“养”项目、“养”人才的举措。一些归国留学人员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关注大项目的多,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不少部门公布的资金扶持项目大都是大企业大项目。
“一些政策主要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忽视了对暂无标志性成果的潜力型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关注和引进。”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说。
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朱涛建议,地方招揽海归创业项目不能只盯住成熟项目,也应注重从“幼苗”养起,多关注初创科技企业的难点与痛点,这些有可能是一个区域创新的未来。
鼓励创新政策要落在实处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招才引智”,纷纷给出丰厚的优惠政策。不过在现实中,一些海归反映,在一些地方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尤其涉及钱、地、人等关键问题,落实起来困难仍然存在。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不仅挫伤了海归创业的积极性,而且延缓海归创业的速度。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海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侨治说,现在政策不少,但问题是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只对自己出台的引才政策的落实负责。他认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有待进一步解决。
采访中,不少海归人才表示,相信随着国家走向强盛,借助进一步完善的创新政策,新世纪以来的最大海归潮,必将为中国这个共同的创新家园带来更多生机,让这个梦想舞台更加广阔无垠!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