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政策观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或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人民福祉的保障。如何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和检验政策皆是科学,也是领导干部必须真学真懂真用的大学问。近日,习近平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指出:“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政策的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他特有的政策观。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5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这是5月25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勉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
一、怎样制定政策?
政策体现着实践主体的意志、愿望和目的,同时又是其行动指南,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们的实践,特别是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没有不同这种或那种政策相联系的。”制定的政策是否正确科学,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制定正确的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
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习近平政策观的重要特征。制定政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自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形成正确政策的首要条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他告诫全党同志,“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的教训。”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习近平强调:“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实际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习近平政策观的重要内容。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法宝。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改革方案。
坚持群众路线是制定政策的根本方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根本方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制定应通过各种渠道听取群众意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习近平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一文中指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从而,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2014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新疆时指出:“政策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我来看你们,就是验证党的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发挥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党的正确政策和策略,只能来自群众的实践经验,只能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