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设美丽乡村引"连锁效应":保洁员进村,垃圾变废为宝

14.02.2015  14:35

  一组数据引人关注:2014年底全省电话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山东农村群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满意度超90%的县(区、市)达91个,综合得分8.5分以上的104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难点和重点正是农村。而山东已然付诸实践。2011年4月,山东启动“乡村文明行动”。三年多来, 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内容,山东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作为重点突破口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成就显著。

  近日,本报记者赴聊城、临沂等地采访,探寻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其带来的连锁“效应”。

   城里的保洁员进了村

  ——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过去运动式治理模式

  蒙阴县岱崮镇的尹家洼村,山路弯弯,村子建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82岁的村民管荣财说,“以前垃圾都倒在沟里,一到夏天又腥又臭。”

  多年来的存量垃圾,为何一直没能清理?岱崮镇党委书记李建华告诉记者, 2012年底,镇上曾拿出40万元,委托当地一家环卫公司入村收集转运生活垃圾,但由于山区居民分散、成本偏高,最终未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城乡环卫一体化使山东农村地区“脏乱差”的局面迎来转机。2014年9月,全省把治理存量生活垃圾作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基础工作,集中时间、人力、机械,开展了乡镇、村(居)生活垃圾清理攻坚战。很多地区党员带头、村民参与,全省农村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平邑县顺势出台“每硬化一平方米奖补一袋水泥”的政策,引导村民主动硬化自家门前房后,让水泥路不仅实现村村通,更通到自家门口,便于救护车等进村串乡。“如今垃圾堆不见了,路也硬化了,一出门心里就亮堂。闺女走娘家,小汽车能开到家门口。”管荣财说。

  “城里的保洁员进了咱村了。”费城街道石林村里,村民们都在聊这事儿。从今年1月1日起,费县永净保洁有限公司正式接管了费城街道非城区的141个村庄的保洁工作,服务约11万农民。

  要保持整洁的村居环境,石林村村民每人每月需要缴纳一元钱的保洁费,但这1元钱并不足以‘买断’支撑起农村环卫工作,背后是各级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费县永净保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开生说,通过各级财政摊薄建设成本,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环卫工作“干管分离”,避免了过去农村环境运动式的治理模式。“现在国家对农村环境这块儿越来越重视,市场化保洁又有很多优势,今后这块儿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省临沂、昌邑、冠县等地相继成立专业环卫公司,日照、乐陵、垦利等地政府与环卫作业公司签订有偿服务协议,由政府包办变为政府花钱买服务。

   外运的垃圾变成宝

  ——农村垃圾循环处理方式,全省多地推开

  每天早上六点半,聊城市冠县辛集镇垃圾分拣站的转运员宋广民就要到分拣站报到,开着垃圾收集车运送自己负责的14个村的生活垃圾。“一天至少要转三四趟,夏天更多。”

  垃圾运送分拣站后,通过垃圾分拣设备把较轻的塑料袋、破衣服等燃值较高的原料分离出来,由聊城垃圾发电厂免费运走焚烧发电。含有菜叶、剩饭、粪便的渣土,则通过高温沤制堆肥,并进行化验;砖头瓦块用于填埋附近的废弃坑塘。

  能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处理的焚烧发电。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去年在全省很多地方推开。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8座,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在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很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处理垃圾变废为宝。蒙阴县联城镇小山口村村支书王孝和介绍,小山口村有70多户养羊户,产生的动物粪便集中到村南的地下沼气池发酵,发酵出来的沼气供给各家各户烧水做饭。当地农业局帮扶捐赠的一台沼液沼渣车,定期从沼气池中抽取沼液,用作农田肥料。

   好环境带来好“效益”

  ——环境更整洁的农村,塑造对环境友善的新型农民

  农村环境变好了,精明的村民“嗅“到了商机。费县费城街道的小南峪村2014年进行了乡村连片综合治理,村里环境大变样。村民刁志秀家花了1万多元进行了改厕、改水,重修装修了客厅,“建农家乐,验收合格能领补贴,春天一到,游客就来了。”

  东阿县高集镇程楼村去年清理存量垃圾后,存放垃圾的荒片、荒滩空了出来,加上清理废弃房屋的土地,共“匀“出至少150亩土地。春天,程楼村打算在空地上种无籽石榴,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农村的变化不仅来自村庄硬化、绿化等看得见的改善,更来自农民自身行为习惯、知识素养的养成。“以前出门净是垃圾堆、柴火堆,三米宽的路都开不进小三轮,现在轿车开进来旁边还能走人。”阳谷县阎楼镇胡马村村民马运堂告诉记者,“出门心里也亮堂了,看着路上这么干净,大家哪还好意思乱扔垃圾。”

  东阿县牛角镇旗杆刘村管大爷说,“乡村文明行动“不仅改变了村貌,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不只是外面,家里也收拾得干净不少,我平时不管干点啥活,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洗手。”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在山东,一个环境更加整洁的农村,正创造一个对环境友善的新型农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