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根植在肥沃的京郊大地——记致力于畜禽粪污处理的刘克锋教授
刘克锋
一、简介
刘克锋,男,1955年生。北京农学院教授,致力于畜禽粪污处理20年,成绩斐然。
20年来,刘克锋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扎根京郊大地,研发了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高温堆肥和干法厌氧发酵成套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和粪污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一体的成套设备工艺技术体系。将“京郊养猪第一村”变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把牛粪变宝,让800亩牛养殖小区再现青山绿水。
二、主要事迹
根植在肥沃的京郊大地——记致力于畜禽粪污处理的刘克锋教授
顺义区北郎中村有“京郊养猪第一村”之称。如今这里花香伴着草香,鲜花盛开,绿树环抱,小桥流水,环境怡人。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到处堆满了猪粪,苍蝇满天飞,污水到处流。1997年,北郎中村村干部找到刘克锋,希望他能解决猪粪污染及利用问题。
为了准确研究猪粪参数,合理配制菌种,生产出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刘克锋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进驻了北郎中村,这一进驻就是18年。18年来,刘克锋团队帮助北郎中村建起有机肥料厂,攻克了猪粪变成有机肥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而这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团队成员知道。为了测准一个参数,他们经常在猪粪堆里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出来时,一身臭味。“每次我从村里坐公交车回校,司机见了我都说:你上来一次,我的车就臭好几天。”刘克锋教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刘教授所说的“研究室”是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面堆满了半米高的猪粪,里面又潮又热。研究人员要在这里面定期测量猪粪里面各种成分的参数。而要测准一个数据,最少要在研究室里呆上两个小时。
刘克锋在实验室
刘克锋在实验室
就是伴着半人高的粪堆,刘克锋和他的团队攻破了将猪粪转化成有机肥的一个个难题,不仅处理了北郎中村所有的粪便,还帮助建起了肥料厂,肥料又应用到农田里,实现了有效循环。如今,北郎中村变成了“北京最美乡村”。
“好好的一个大学教授,怎么成天往粪堆里钻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农学院教授刘克锋总是淡淡一笑:“习惯就好了!”从研究垃圾分类,到研究畜禽粪污处理,刘克锋一干就是20年。
说起与粪便“结缘”,今年58岁、戴着高度近视镜、儒雅又内敛的刘克锋坦白:“我原来是研究土壤肥料的。”1993年,北京市朝阳区环卫局找到他,希望刘克锋能帮助他们解决垃圾分类和处理难题。当时这个领域没人愿意搞,又累又臭。刘克锋就带着王红利、石爱平两位年轻教师,在垃圾堆里取样检测,一蹲就是一天。“一回家老婆不让进屋,满身臭味,洗也洗不掉。”然而,正是刘克锋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类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刘克锋教授也成为北京垃圾分类研究第一人。后来,垃圾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刘克锋教授的垃圾分类研究也画上了句号,但是对有机肥的研究却没有放弃,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
刘克锋在农学院某工程现场
农学院试验田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延庆县大柏老村。
2008年,刚刚走马上任的大柏老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存就犯了愁:村里养了1万多头牛,村民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村里遍地的牛粪怎么处理呢?更让人忧心的是,堆积的牛粪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水质和土壤。延庆县地处上风上水,若水质、空气被牛粪污染,北京市的饮水和环境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正值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合作推出“1+1+X”科技培训工程,马永存找到了刘克锋。
谈起第一次来到大柏老村的感受,刘克锋依然印象深刻:“我去的时候是冬天,那天风大。一进村,只见漫天飞着黄色的粉末,远看还以为是尘土黄沙,走近了才发现是牛粪末。”
牛粪和猪粪的成分差别很大,生产有机肥时添加的菌剂、发酵时的温度参数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测试。回忆研究牛粪的过程,王红利老师笑称:“村里找不到新鲜牛粪,我们就拿着大铁锹,蹲在牛屁股后边等着,眼巴巴地等着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锹冒着热气的牛粪,就得抓紧去做实验。”当年跟随刘克锋教授读博士的王亮也参与这个项目,由于整天待在牛粪堆里测各种数据,鞋子都沤烂了好几双。
如今走在村子里,院落里、街道上再也看不到牛粪的踪迹,驱车围着占地800亩的养殖小区兜一圈,几乎闻不到牛粪的臭气,青山绿水再现于这个依山傍水的京郊秀美村落。
畜禽粪便污染是困扰世界环境的一个难题,光北京及周边地区每年就产生超过10亿吨的畜禽粪污。令刘克锋团队引以为豪的是,20年来,他们结合北京市养殖特点,先后攻克了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粪污技术处理难关,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和粪污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工艺技术体系,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土壤和水系污染,让畜禽养殖业走上了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
刘克锋团队工作照
“与国外相关技术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 刘克锋坦言:“国外一些技术真的挺好,我们也引进过,但在中国水土不服,价格太贵,耗能太高。我们研制的技术和设备,成本低,能耗少,更适合本土化的养殖业需求。”目前,刘克锋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北京的顺义、通州、延庆、门头沟等地进行大范围的应用与示范,并被推广到内蒙古、云南等几十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共生产高品质有机肥100多万吨,总经济效益达20亿元。“我觉得,我们研究工作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刘克锋教授如此解读。
北京榜样官方网站:http://bjby.bjwmb.gov.cn,咨询电话:6566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