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五个结合”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威海市以“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为主题,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全局性工作结合、政府行为与社会力量结合、典型带动与推广普及相结合、保护与传承相结合、本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不断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提升。
一是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全局性工作结合。通过将传统文化工作与全局性工作结合,提升到政府重点工作层面,有力提升了传统文化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重视程度,效果力度空前,社会反响强烈。与威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利用“威海讲堂”、“百姓课堂”、“道德讲堂”等公益讲座平台,开展“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威海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培训,为威海市机关单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典范。结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开展了传统文化进食品药品企业活动,举办威海企业家传统文化学习论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
二是政府行为与社会力量结合。政府投资建设“尼山书院”,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按照“图书馆+书院”模式,威海市图书馆、文登区、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图书馆均按照“六个一标准”优化功能布局,建设了“尼山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在夯实主阵地建设的同时,注重与社会团体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选取了10余家威海本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较为突出的社会团体,鼓励他们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对其中的优秀代表颁发威海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志愿教师聘书。
三是典型带动与推广普及相结合。在有条件的镇(街)、村(社区)进行乡村儒学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传统文化在全市推广普及。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街道依托儒学传播体系,广泛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道德传讲、养生知识等传统文化宣讲传承活动。将孙家疃街道打造成乡村儒学传播高地,通过示范引领,在全市进行推广。
四是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区市级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海草房保护工程等,重点打造“乡村记忆”乡镇、村落、民居等项目,建立从区市到镇、村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保护项目21项,市级保护项目73项,今年又申报了12个项目,参加省级非遗项目评选。6月13日,在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了四大主题,10个项目、50多件展品走进学校,集中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
五是本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大力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儒学经典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市特有的秦汉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海权文化、红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阐释。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作用,积极引进传统文化名师,深入挖掘整理威海特色。前不久,召开了威海历史文化研究会筹备会暨文博工作座谈会,团结威海史学研究者,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今年将出版书籍《威海名事名人》,目前正在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