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从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中吸取营养

03.06.2015  11:38

  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能发展、壮大,并且走向成熟与辉煌,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明中的传统价值观,并不是哪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实践中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陈来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对于我们清晰、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与传统价值观,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

  这本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是国学相关问题,关涉国学概念、流变,及其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书中收录的文章,是根据他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校数次演讲报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因此,书中的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针对性;文辞既重准确性,也不乏通俗性。

  当前,有学者喜欢套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也没有一以贯之的哲学理论与流派。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思想智慧,相反中国有着深厚的哲学传统,只是由于语境的差异,中国文献典籍中没有哲学一词而已。陈来在该书“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一文中认为:“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这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中华古代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正是这种宇宙观的中国哲学,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之源。

  中华文明是在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文明,这种文明在早期时,与农业生产、亲族血缘紧密相关。除了中华文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都因为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战争入侵等原因而不复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血脉不断?其中主因,就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魅力。

  该书“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文中,陈来简要梳理了中华文明演化脉络之后,对中华文明内在的价值发展进行了层层入理的剖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少人误以为他就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孔子本人的思想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文明思想的继承者。陈来认为:“儒家思想的真正缔造者,是西周礼乐文化”。西周文明在经过夏、商之后的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和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儒家思想及其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夏商周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形成的精神气质。儒家所奉行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核心。

  而最能体现儒家核心价值观之要义的,简要地讲就是崇仁、尊礼。仁是自我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或对他人施以恩惠。就字面而言,“仁”字的左边是人,右边是二,表示二人之间的亲爱关系,所以谈到仁,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人若独居闭户,是谈不上仁的。而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是指对双亲的爱,但是孔子、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仁渐渐变化普遍的仁爱。仁爱的对象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乃至对自然的爱护。在陈来看来,仁的实践有其原则,就是忠恕之道。恕也就是孔子所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原则是充分尊重对方而不会把自己的各种想法主张强加于他人。在当今时代,这已经成为全球伦理的普遍原则。

  在儒家眼中,道德是在人与人交往的具体行为中实现的,这些行为的共同模式则是礼。礼是相互尊重的表达,也是人际关系的人性化形式。尽管礼在文献典籍中有多种解释,而古语中的“礼尚往来”,就强调了双方交往中的某种规则和规范。中国自古都是礼仪之邦,尽管礼仪的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可是礼的精神原是一以贯之的。陈来认为:“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态度,以对行为举止的全面礼仪化修饰与约束为其目的的文明体系。”今天,礼不仅对个人修身有其意义,对社会更有提升精神文明层次的效能。而在外交关系里,“好礼”则体现了尊重其他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方式。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与其他类型的文明以完全不同的形式朝前发展,并且形成各自的价值偏好。但是这种价值偏好,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而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关系。陈来在书中旁征博引,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进行论证之后,认为中华文明有四个方面的价值偏好: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中所强调的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取向,以及对王道世界的想象与实践,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关联性、交互性伦理的重视,以及对多样性和谐的推崇。

  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不仅在古代的东亚世界广受认可,在当今时代的国际关系、社会治理以及公民道德修养等方面,依然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明中的传统价值观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者: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