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淡泊名利﹐卻佔盡了世間的名與利
李保國雖然一生淡泊名利﹐不圖回報﹐但他卻佔盡了世間的名與利。他的名﹐是天下之大名﹔他的利﹐是萬民之大利。他為老百姓所做的一切﹐民心深處都有豐碑。
文丨王景德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李保國卻說﹕“不為錢來﹐老百姓才信你﹔不為利往﹐鄉親們才聽你。”在名來利往﹑心神浮躁的當下﹐我們還能在他的身上找尋到這樣一片淨土。李保國雖然一生淡泊名利﹐不圖回報﹐但他卻佔盡了世間的名與利。他的名﹐是天下之大名﹔他的利﹐是萬民之大利。他為老百姓所做的一切﹐民心深處都有豐碑。
一個共產黨員﹐計利當計天下利。“我是共產黨員﹐見不得農民受窮”“老百姓脫貧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李保國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從1981年走進太行深處的前南峪村開始﹐到他短短58載生命的結束﹐從一個年輕小伙兒﹐到兩鬢斑白﹐他把一生都獻給了太行山﹐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科技富農的事業中。他不追求金錢和地位﹐只想著播綠荒山﹑碩果滿園﹑農民致富。30多年來﹐李保國直接幫扶40多個村莊﹐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動10萬多農民脫貧致富。李保國都是義務為鄉村服務﹐從沒拿過群眾一分一厘。不僅如此﹐他還自掏腰包購買蘋果套袋幫鄉親們試用新技術。他常年給一些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扶植出“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名冠全國的產品﹐卻既不拿工資﹐又不佔股份。他常說﹕“國家給我發著工資﹐吃不清喝不清。”知足﹑思源﹑感恩﹑反哺﹐這就是李保國﹐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一以貫之的道德操守。
願意累在為民造福上﹐不願累在名利上。“紮不進泥土地﹐長不成棟樑材。”在深入群眾的30多年裡﹐李保國把自己變成了農民﹐把農民變成了致富專家﹐每年都有200多天奔波在太行山的野嶺荒坡﹑溝溝坎坎。為了幫助村民開闢一條致富路﹐他卷著鋪蓋兒在貧窮的崗底村一待就是7年﹔為了教給鄉親們栽培技術﹐他經常挽起袖子﹑捲起褲腿﹑拿起剪刀﹐一身土一身汗兒地乾﹔他“承包”了山區百姓的幸福﹐卻把親情和病情拋在了身後。在他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科技專家和一個技術員的距離是如此接近﹐能夠看到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是如此接近。長得像農民﹑穿得更像農民的李保國﹐從農村中來﹐到農民中去﹐褪去了身上所有的光環﹐鄉親們更願把他當成親人來看待。這些年裡﹐李保國用科技的力量﹐讓荒山披綠﹐讓窮溝生金﹐但面對各種褒獎和榮譽的時候﹐他根本無暇顧及。李保國為民奮鬥了一生﹑奉獻了一生﹐就在他生命最後的一段歲月﹐他的腳步依然遍佈在太行大地。
了卻百姓脫貧事﹐留得生前身後名。李保國的先進事跡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河北日報》等新聞媒體報道後﹐傳遍了大江南北﹐感動了數萬民眾。習總書記對李保國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稱讚他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和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還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斯人已逝﹐悠思長存。李保國走了﹐成百上千的山區百姓自發前往弔唁﹐為他們脫貧致富立下汗馬功勞的大恩人送行﹔李保國走了﹐崗底村在山頂開闢了一塊墓地﹐以安葬他的部分骨灰﹐讓他親眼看著太行山變得更美更綠更富裕﹔李保國走了﹐他用知識﹑汗水和生命點燃的科技星火﹐正在太行山上形成磅礡的燎原之勢。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