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文化供给侧改革

14.03.2016  10: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主题词。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供给侧改革时,来自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表示,以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还需跟上。

  内容:提质增效从每名文艺工作者做起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注意到,随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我国文艺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文艺体系也日趋完善。但当前文艺领域供给侧产品,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电视剧产量每年在1.5万集左右,居世界第一,但精品偏少;每年图书出版约30万种,但产生影响力的有限;近两年电影产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影片质量良莠不齐。我国文化产品生产面临着从增量到提质的严峻考验。

  “供给侧改革,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让人高兴地花钱买东西’。但是,现在消费者买回的商品中也有不少伪劣商品。在文艺领域,究竟有多少作品深入人心、成为真正的经典,有多少文艺家坚守立场、拒绝浮躁与平庸,认真创作出契合时代的作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

  “有些文艺工作者抱怨作品观众怎么不看,其实,文艺工作者需要反思是否创作的产品本身就存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指出,近年来文化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但真正能够赢得市场、赢得口碑、滋养心灵的精品力作依然较匮乏,呈现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

  “决不能再搞那些只为得奖而不为群众服务的文化产品。比如,投入几百万元上千万元打造的一台精品节目,演出几场获几个奖后就束之高阁,这是资源浪费,没有真正实现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目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说。

  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巩汉林为文艺作品供给侧改革开出的方子是创作品质好、接地气、艺术性强、有自身特点的作品。他举例说,已故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一系列作品现在依旧受欢迎。东西好了,文艺市场才会实现良性循环。

  理念: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主动创新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保持迅猛发展态势,正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创新力不足、文化精品缺乏等问题。

  很多代表委员认为创新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很多方面,其中文化创新的引导力和牵动力是非常强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说。

  以剧场演出为例,“中国剧院管理论坛”透露,目前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国内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经营业态偏低、功能开发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现象比较普遍。有专家建议,很多地方应该创新理念,从一天只能演出几个小时的剧场变为经营包含多种文化生态的演艺区,演艺区里既有夜晚的艺术消费,也有白天的文化活动,这里是艺术场所,也是旅游景观,还是创意基地,以综合效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这种改革需从供给侧入手,改变演出资源不足、经营滞后、结构单一、场地零散、内容与观众需求脱节的状况。而很多人一度将演出的不景气归结于观众不懂艺术、多数人不愿意买票。“目前,文化创新的氛围不够、机制不健全,导致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李修松建议,要有计划地在各地构建具有相应科技条件的文化创意创新平台。要研究受众心态、习惯、知识结构、消费潮流、审美需要,来推动项目的具体实施、提升项目的效益。

  去年,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大受好评,正是由于产品契合了人们想在轻松的环境下领略传统文化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文创产品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在很多人印象中,故宫文创产品走的是“萌萌哒”路线,其实所谓的“萌萌哒”系列不足5%,更主要的是传播产品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创意让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更贴近,也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发掘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将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效益:唤醒市场意识也要守好精神家园

  近年来,文化领域也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如IP小说、网络剧、手游、真人秀等。“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文艺作品形式上的创新虽然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以及由它们支撑起来的产业链和巨大利润,但其创新形式很多游离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有的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一些催生文化产业的做法,忽视了文化守护者的主体责任。在唤醒文艺从业者市场意识的同时,没有唤醒他们的道德尊严意识;文化服从于GDP思维的同时,却没有强调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这就导致了将庸俗视为通俗。”熊召政说。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所有文化企业树立了标杆。如何在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急功近利导致的粗制滥造,是实现文化产品从注重“增量”到注重“提质”转变的关键。

  文化产品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文化产品的供给方走赢市场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效益。“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要为文化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文化精品,去掉浮躁、单纯的逐利心理,保持宁缺毋滥的工匠精神,才能完成文学艺术的凤凰涅槃。”熊召政说,“好的文艺作品绝不是市场的对立面,洛阳纸贵、万人空巷的阅读与观赏效果也不是个别现象。艺术家通过努力,创作出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方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晖说:“改革的目的不是‘大水漫灌’的供给,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来供给,比如在湖南,长沙群众的需求与湘西地区群众的需求肯定有差异,要根据不同的文化需求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借供给侧改革,要把以政府主导为主的供给方式转变为老百姓点菜的模式,真正实现‘以需定供’。”

  记者注意到,文化领域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侧改革进行引导。其中,文化部2015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将继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包括组织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创作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