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信为起点,走出医患"罗生门"

02.02.2015  20:10

  医患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医护人员们用行动进行了注解。前不久,苏州的38岁支陕医生史明操劳过度离世,用生命诠释使命;现如今,又有8小时接生11个宝宝,浙江助产护士累倒在地。显而易见,医患之间不是买卖关系,更不是敌对关系,而是救治与被救治的关系,也是社会中最亲密最有人情味的关系之一。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从行为学上来说,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让病人康复起来。这应当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

  那么,为啥近年来医患关系会变得紧张、甚至表现出了势如水火的对立?医患关系僵局该靠什么来破解、化解?是哪些因素在扰动着医患救治关系?社会各方应怎样努力才能让积病已久的医患关系走出“罗生门”?

  □新华社发

  攒信任

  将心比心医患互信是基础

  医患矛盾多,医患关系复杂,究其原因很多事情还是医患沟通不通畅、互相不信任引起。因此要重建良好医患关系,还是要从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着手。

  家有病人,我们每个人都很着急。尤其到 医院 看病时,害怕医生看病不认真,甚至害怕医生看不好病,反而使病更严重等。家属有这种心理不奇怪,病人身体的健康,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可是我们在为此焦虑时,是否想到医生也很累,有的医生一天甚至要看上百个病人。囿于医学的局限,目前有些病还无法治愈。没有医生故意拖延给病人治病或医坏患者,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医者,身负为病人解除疾患之责。当病人找医生看病时,就把生命托付给了医生。这就需要医生更加有仁心。就比如苏州好医生史明,非但医术高,更是个热心肠,几乎所有患者都留有他的手机号码,并且他还承诺:只要他不在手术台上,所有人随时都可以找到他。再比如张家港市医生李蕾,遇到问题,就算患者和家属再有情绪,就算自己再不高兴,也要保持冷静,积极和病人交流。正是他们将患者当朋友当亲人,所以才赢得患者的称赞。

  从上述角度说,重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德”。这个“德”说白了还是互相信任,医患双方都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多点将心比心,再多点沟通和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不妨多学习点卫生知识,医生也更多奉献。这样信任才能慢慢攒起来。 □王鲁青

   推医改

  理顺关系医患各归其位

  医患关系之困,困在哪里?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当患者不易,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可以理出的问题一大堆;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医生很累,一天常常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既要问病情,又要写病历、开处方,而每个病人的病因、体质都有所不同。他们最怕下班回家听到患者电话,生怕病人有什么问题,心理压力很大。一些急诊医生、手术医生需要24小时待命,睡不好是常有的事,同时 医院 内部还有评职称、写论文等考核,压力山大。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往往对医生存有较高期望,由于缺少医疗知识,往往认为只要进了 医院 就会万无一失,一旦有失,就认定是医生责任。其实应当相信,尽自己能力医好病人是医生最大的心愿。有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难免出现反复,但有些患者或家属关心则乱,会误会医生没有尽心尽职。

  可以这么说,追根溯源,医疗体制问题、医疗资源分布问题、医药关系不清问题等等,才是症结所在,只有加快医改,理顺分级医疗关系,理顺医药关系等,让患者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等就近就医,不用到大 医院 排队候诊。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用靠 医院 “以药养医”、以检查设备养医,医务人员不用靠红包捞外快,而是靠医疗服务靠诊疗技术吃饭。

  扰动因素排除了,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最本质的救治关系,相信紧张、对立的土壤也就会自然消失了。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以及医务人员的尊严等,也就会得到应有的彰显。

   □毕德储

  强法治

  遏制医闹依法维权走正道

  医患纠纷频现的原因很多,但在依法解决出现的双方矛盾上,还存在不小的“短板”。应该说,面对当下复杂的医患关系,法治本身就是解决矛盾的最有效的方式。当然,要用好法治这个“武器”,最重要的就应对矛盾双方同时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这些年,一些 医院 为何经常上演“医闹”闹剧?就是因为“小闹得小利,大闹得大利”,已成为患者一方的“基本判断”,殊不知这实际上已触犯法律。对此,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要求加强 医院 的治安防控, 医院 也确实加大了安保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并没有按照法律来严格执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医闹”现象的蔓延。所以,要真正遏制此种现象,就必须严格执法,绝不能让“医闹”等暴力行为有市场。

  当然,要化解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另一个方面就必须加大对 医院 内部的法治力度。不能否认,如今的 医院 管理在不少地方还没有完全纳入到法治的轨道,像对购药拿回扣、医疗事故和医生拿“红包”等问题,很多还停留在内部警告或者纪律处分等层面上,这种“罚酒三杯”式的处理方式,对净化 医院 风气,树立医生良好形象同样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依法规范行医行为,也必须采用相关的法治方式。

  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在解开医患矛盾的“死结”上亟须发挥积极作用。只有真正做到了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好医患关系,还 医院 一个安静的环境。

  □望 路

  正舆论

  坚守理性媒体要有担当

  俗话说,牙齿和舌头都有打架的时候,所以,医患之间有纠纷属于正常,关键是不要让纠纷激化成不可协调的矛盾。如今,可能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医患关系紧张。这样的认识、判断从何而来?其中有个人亲身体验的成分,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参考了别人嘴里或者眼里的事实。

  然而,这个事实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别人的评价是否客观?在自媒体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此简单,但信息海量的同时也容易让人傻傻地分不清楚,容易被情绪煽动,被舆论带偏,前不久某 医院 医护人员手术台上集体自拍风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照片一出,批判的声音铺天盖地,医生的职业操守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都说有图有真相,但事实又是什么?当真相被一一还原,医生的委屈、病人的不解,算是给那些喜欢围观并站在道德高地上高谈阔论的人当头一击,也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今天医患关系被公认的紧张,网民的情绪甚至是大众传媒未经核实的转载帮了不少忙。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空间也是众声喧哗,舆论监督是好事,但关键是弄清真相、不混淆是非是底线,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有坚守的大众传媒更应该如此。

  医患矛盾的恶化最终对社会无益,在缓解两者之间矛盾的种种应对当中,舆论的正向引导必不可少。除了每个人在玩转自媒体时要多点理性,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更应当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多输出正能量,推动医患关系的调和与解决。近日,《苏州日报》白描“最美医生”史明生前点滴,开设栏目《听听医生心里话》,呈现真实,还原真相,多一些客观的报道、多一些理性的声音,为医患关系建起信任的桥梁,这正是媒体应有的站位。 □肖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