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到农村种地 "绿水青山"借资本变"金山银山"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正抓紧征集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问题的建议,有望在今年出台规范工商资本下乡的具体办法。工商资本如何下乡?莱芜目前有700多家企业到农村种地,数量居全省前列,并在全省较早制订了相关监管办法,一些村庄的“绿水青山”借助资本的力量逐步变为“金山银山”。记者选取了两个典型村,试图破译成功的“密码”。
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
几年前,野槐峪村到处是山场,野槐遍地。虽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但与山外仅土路相连,轿车都开不进来。如今,这个莱芜北部山区的村庄已换了天地——村集体收入从593元增长到纯利润180万元,人均收入从1100元增长到17000元,每户村民还分到两套住房。
改变始于2008年年底村书记李笃发与山东泰泽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作。泰泽公司是当地的一家民营企业,涉足酒店、旅游、房地产等,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将农业作为“二次创业”的方向。
经过几年的开发,野槐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观光园。3月10日,记者到访时,村庄南面山坡上莱芜黑猪、黑鸡正“散步”,山下平地种满蔬菜,山上遍是黑松等绿化苗木和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
李笃发说,企业先是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为村庄作了一个整体规划,设计了生态保护景观区、果树区、蔬菜区、养殖区、葡萄园等“七区三园”,现在除了茶园外,基本都从纸面走入现实。
“前三年投入很大,到第五年基本实现了每年收支平衡。”泰泽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他们的经验在于将农业与公司的酒店生意结合在一起了。
生态农业观光园莱芜黑猪常年存栏7000头,只喂秸秆饲料,生长期长达1.5年。经过酒店上餐桌后,单头黑猪价值超过一万元。村里几百亩蔬菜也全部是绿色食品。
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六次产业”,这是当下一个热词。工商资本下乡也为莱芜雪野镇酉坡村带来了“六次产业”。村里大棚樱桃已开花,蜜蜂正忙着授粉,4月中旬就可提前上市。“很快就用上物联网了,如果你认领了一棵樱桃树,用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平时的管理过程。”投资人孙小燕原来在莱芜作农资经营,2011年流转土地建转型搞种养,目前希望尝试休闲农业,流转土地相当一部分地用来发展大棚涉及樱桃、草莓的设施农业。
莫忘与农民利益挂钩
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孙小燕曾遇到这样的难题:同样是雇工,有的蔬菜大棚可产茄子2600斤,有的只有600斤。这让她认识到,农业和工业不同,没有标准的流水线,雇工可以偷懒,劳动监督是个问题。
进入酉坡村后,她在组织形式上尝试新模式。成立山东丘山农林开发公司后,又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流转过来的土地作为公司的基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孙小燕作这样的打算:流转土地中,选水源条件好、土壤较肥沃的地用来种植绿色蔬菜,通过合作社统一技术、服务和销售,带动全村有意愿的村民种菜。
即便是500亩的基地,孙小燕也在琢磨如何改变单一雇工的形式:“比如,我再倒包给农户,让效益与农民利益挂起钩来。”
野槐峪村的做法是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野槐峪村“两委”在全体村民同意的前提下,把村民的2737亩山场经营权收回,注册成立了泉林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按15.1亩一股平均分配给村民。合作社统一把山场流转给泰泽公司经营,每年25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由合作社按股分配,每人每年分得1380元。
李笃发说,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既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又确保了农民按股稳定获益,还省去了公司与每家每户签订流转合同的麻烦。
“站在地里看市场”
“莱芜工商资本下乡,这几年势头很猛。”莱芜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狄杰友说,据统计共有700多家企业到农村种地。2008年后,莱芜的钢铁、电厂等企业转型压力较大,投资农业成为一个方向。
去年3月,莱芜市委农工办提出了《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工作方案》,要求区、镇筛选具有合作开发机制的资源,建立资源项目库,主动与工商资本接洽。
“农业有其规律,如果工商资本下乡糊弄地,到头来就发现会被地糊弄。”狄杰友说,当地从经济实力、市场网络和是否有专职农业专家团队三个层面,对工商资本下乡进行资格和项目审查,站在地里看市场,首要保证农民利益。
农业局则从流转合同上帮农民把好关,确保长久土地收益权,同时与国土部门配合,对租赁耕地的,只能允许搞种养业,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即便是在5%的设施用地上搞建设,也只能是移动式而非地桩式的建筑。比如在酉坡村,为与休闲农业结合,企业在村里建造了一个木屋,供游客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