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强是应对挑战的决定因素
一家亏损企业,把推进精细管理作为应对下行压力的“第一硬仗”,生产经营成本下降了十多亿元;一家民营企业,与国外一流企业对标,花巨资购买管理软件,管理优化带来明显效益,一季度利润翻了番;有的地方,政府组织引进管理咨询机构,与企业对接,帮助解决管理短板问题。
观察一季度经济运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正在成为应对下行压力的一个有力抓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管理是企业的永恒课题。越是在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越能体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我们清楚地看到,面对同样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管理水平差的成本高企、经营困难,管理水平高的却能赚取丰厚利润;同样“过剩”,粗放管理者“体质弱”、易陷入亏损漩涡成了“僵尸”,精细管理者“免疫力强”,能保持较好的盈利状态;面对同样减排指标,管理弱的苟延残喘,管理强的则把达标排放当成企业质变“利好”,在治污中跃升为行业楷模;引进同样设备,内力弱的“玩不转”、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内力强的则能实现脱胎换骨式的飞跃。应当承认,造成企业分化的原因,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甚至是不可比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管理内功。政策是相同的,机会是平等的,企业管理水平与应对风险能力、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息息相关,正所谓“打铁还靠自身硬”。进入新常态,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贯彻新理念,企业内功怎么样至关重要。
企业要自强,不能靠喊口号、贴标签,必须对差距和问题有一个清醒把握。多年发展,我省拥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如海尔、海信、浪潮、魏桥等,这是山东在错综复杂环境中“打好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但也要看到,管理水平不高依旧是不少企业的短板。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工业直接成本中,物质材料、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占比偏高,质量效益指标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调研中看到,有些企业的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技术装备是一流水平的,而管理理念却停滞不前,有的还停留在作坊式、粗放式发展阶段。有的科技企业急需资金扶持,而相关的扶持引导基金“有钱投不出去”,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太粗放,不符合基金投放条件。相对于练内功这样的慢功夫,一些企业更喜欢“眼睛向外”,一遇到困难就强调外部因素,一说降成本就是“五险一金”、各种税费。有关方面应在财税金融、流通体制、行政审批等领域加快改革,坚决把企业的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来。然而,企业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论是政府简政放权,还是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机遇,这只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作用也十分有限。“再好的裁判也不能代替运动员比赛”,眼睛向内、自我反省,查找管理缺陷和漏洞,加快拉长短板,提高自身“体质”和“免疫力”,才是降成本增效益的决定因素。
企业要自强,既要强在战略思维上,更要强在内力上。当下,不少行业饱受“过剩”之困。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周期波动性,这种周期性是建立在某种产品或行业的兴起、成长、成熟及衰退的周期之上的。在此逻辑中,作为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只有抛弃等靠市场好转的幻想,不断进行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战略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人才管理的水平,才能获得更多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一季度,我省一些企业在钢铁、轮胎、氧化铝等行业脱颖而出,有的订单充足、满负荷生产,有的成了紧俏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技术和落后的管理”。当然,内功不会一夜练成,无论是提高决策管理、模式创新、资本运营的水平,还是改善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越是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越要有提升管理能力的耐心,持之以恒地改进管理,越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后劲、向管理要竞争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对企业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困难是最好的试金石,自强是通向卓越企业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山东企业一定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本质和实践要求,强化战略思维,提高决策管理、创新发展、资本运营、市场开拓能力,靠深厚内力抓住经济变局中的新机遇,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