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被卖 银行内部仅靠道德约束
13.01.2015 20:28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银行卡个人信息在网上随意倒卖?针对这样的报道,新京报记者1月12日调查发现,个人信息根据“质量”的不同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1角钱不等,倒卖信息现象严重。对此,有银行人士也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在银行有一定权限,个人信息几乎是透明的,对于这种“内鬼”并没有太多的办法,基本上靠道德约束。
电话销售人员是购买主力 新京报记者昨日加入一个名为“求购个人信息”的QQ交流群,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可试用”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及北京地区一些个人信息数据。在记者拿到某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名单中,详细记录了40个人的持卡人姓名、电话、住址及开户行。记者拨打了北京一位李女士电话,经确认,李女士表示记者所说的姓名、地址及信用卡开户行全部正确。 “我是在2014年6月份申请了一张信用卡,这张信用卡只刷过一次,简直太可怕了。”李女士表示。随后,记者拨打了约50个人的个人信息名单中的电话,90%的信息均正确无误。 记者了解到,根据个人信息“质量”的不同,价格也不同,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1角钱不等。比如最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1毛一条出售,里面甚至包含金卡、白金卡等持卡人信息;已经出售过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2分钱每条。 新京报记者“体验”了一下,借助网络聊天及支付工具,买家从下单到拿到这些信息,全程仅需几分钟。一般付款方式主要是支付宝及银行汇款,如果客户需要甚至可以提供发票。 一名自称来自湖北武汉的QQ卖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些信息的主要购买者是贵金属、信托、第三方理财、售卖钱币等的电话销售人员。 银行卡部门是泄密重灾区 这些信息从何而来?上述卖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有自己的专业渠道,包括银行、通讯商、快递公司等都有熟人,“几乎市面上所有银行的客户个人信息都有售”。 据记者了解,银行的银行卡部和财富管理中心所掌握的客户资料是有效信息,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的时候,都需要填写个人收入,达到一定要求后银行才会批卡,据银率网调查,这一类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的持卡人,通常都是银行认定的优质客户。而每家银行都有代销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任务,这些信用卡优质客户往往就成了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不少持卡人都曾经接到保险公司、财富公司的电话。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在整个金融渠道上处于强势地位,几乎每个人都有银行账户,因此银行能够掌握多数人的财产状况和基本信息,而这正是各个金融机构需要的资源。比如信托公司的产品门槛100万,最需要的就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的信息,上哪去找这些高收入人群,从银行获得这些有效客户则是一个便利的途径。 银行内部基本靠道德约束 曾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中心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只要在一家银行留下过个人基本资料,银行内部要查看难度并不大。“有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过来,我一时想不起这位客户,于是把该客户的手机号码告诉公司柜台,柜台没有两分钟就把客户的资料传过来了,基本是透明的。”张先生说。 一般来说如果通过银行交纳手机费、水电煤气费,在银行就会留下信息,银行会很方便地拿到这些信息。如果在银行有开户,那么包括账户余额、手机、基本信息,银行基本都能查出来。 不过,虽然客户的信息资料在银行内部相对透明,但是倒卖客户信息资料一般都是批量的,单个的客户资料并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倒卖客户资料的一般也要是相关业务的主管或者是统计人员,直接能拿到数据库。 对于防止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个人信息,银行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一银行人士表示,他们的信用卡信息及个人理财信息平时为了安全都是拿优盘拷走,个人优盘需要及时清理,从来不经过邮件来回传递。为了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电脑都经过特殊处理,平时进入大楼每一层都须刷卡,每一层都有保安。“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该人士称。 一国有银行高管表示,现在银行内部对于“内鬼”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基本上靠道德约束。但是银行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相对较为优越,倒卖客户资料一旦被发现轻则失去工作,重则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机会成本很大。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13.01.2015 20:28
故
事
山东省级财政筹资2240万支持五音戏等非遗保护
近日,山东省级财政结合中央资金统筹安排2240万元,财政厅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