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生活化是一剂“特效药”
一份关于湖北、山东、江苏、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40多个村庄的调研,一篇关于农村老人自杀的新闻报道,显示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一次研讨会上,参与调研的专家告诉中国社科院儒学中心副主任赵法生“山东老人自杀率在全国是最低的。”这让他颇为欣慰。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孝道在山东根深蒂固,孔老夫子的思想在护佑我们。”这些年来,赵法生一直在尼山脚下的圣源书院实践“乡村儒学”。他说,“现在乡村儒学讲堂已经走出了泗水县,在济南、潍坊、德州、泰安都设置了点。山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种儒学复兴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兴起,这一点走在了全国前列。”
圣人故里的“民风”去哪了 ?
2012年底,赵法生和他在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的同事对周围乡村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老人的处境“不是很好”,很多老人得不到很好的赡养。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者,对农村有一种感情,感觉有必要为农村做些事情。”赵法生向记者讲述了“乡村儒学”发起的初衷。
“去调研的时候,一位村支书告诉我,老人要是还能干活还好,要是丧失了劳动能力就成了家庭的负担。很多老人住在村头用石头垒的老人房里,生病去世都没人管。农村的经济好了,但人情味没了。”赵法生说,“这些让我们很痛心。农村建设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生态,重塑那里的人生价值和教化体系,是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儒学讲堂开课了。”赵法生清晰记得2013年1月16日这一天,儒学讲堂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开讲的日子。
赵法生回忆说:“第一次讲,就有几个老人掉泪。我想,肯定是老人受委屈了。有些中年妇女也抱着孩子去听课,村主任反映她们现在不太孝顺,但我认为,只要坚持听下去,会不会有所改变?”
儒学讲堂每半个月一次,从没中断过。就算是农忙的时候,来听课的人比较少,也坚持了下来。
乡村儒学建设从“孝道”开始
圣源书院的乡村儒学建设,主要是设置乡村儒学讲堂,固定讲课。一开始,赵法生也担心没有人来听课,于是采取了激励办法。“第一次讲课给来听课的发了个脸盆,第二次发了块肥皂,第三次发了块毛巾,这样发了三四次,他们后来就自动来了,不再需要我们发礼物了。”
开课后,赵法生发现来听课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农村是一个亲缘社会,只要有人来听课,回去就会传播。道德就可以传播。比较好的是有一部分中年妇女来听,她们比较重要,既可以承上也可以启下。”赵法生说。
“讲了孝道,我们又讲了《弟子规》。除了讲课之外,我们也让孩子学习礼仪。讲堂前挂着孔子像,每次讲课,所有的孩子要向孔子像鞠躬,然后让小孩给老人鞠躬,然后唱一些孝道歌曲。《弟子规》不是背的,是用来做的。我们也给孩子布置一些孝道‘作业’让孩子回家去做,有给爷爷搬板凳的,有帮妈妈洗碗的,还有给奶奶倒洗脚水的。”
2013年8月,赵法生等人组织了一次“《弟子规》背诵比赛”,村民们的热情超出预料。“那时候天气比较热,但也来了200多人,有些在地里没干完活就直接过来的。村支书光着膀子上去背了一段《弟子规》,开了一个好头。然后,学习积极分子背,学习小组组长背,现场气氛非常好。有位80多岁的老人,虽然不识字但也能背两句。尤其是小孩组,一批一批地争着上去背,幸亏我们准备的奖品多。快结束的时候,有一对小夫妻又跑上来背。”
赵法生讲起那次背诵比赛仍很兴奋:“我们感觉非常成功,老百姓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没有问题。”
农村真的需要儒学
在开课的过程中,赵法生等人还在村里设置了“孝心模范奖”,评选出了5位孝心模范。但到颁奖的时候,却有6个人上台领奖,这时就有老百姓不乐意了,“要是她是孝心模范,我们村不都成孝心模范了?”原来,北东野村有两个人重名,两个人都上去领奖,一个是孝心模范,另一个人则是“反面典型”,公公生了病还去门口骂,公公去世也不去出丧。“如果我们跟她把奖要回来,她会更难堪。儒家讲求的是教化人,我们就把奖给她了,看看她有什么变化。”
赵法生说:“前几天,村支书非要请我吃饭。说这一年多来,儒学讲堂太管用了。第一是村里公开不孝敬老人的没了,第二个转变是村里‘骂街’的没了,第三就是村里偷东西的基本没有了,再一个就是卫生明显改善,村民不再乱扔垃圾。还有一个就是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今年4月,赵法生和一位学者去儒学讲堂开始的北东野村调研。刚进村,碰到一位老大爷和老大娘正在和泥巴修房子。老大爷说:“我觉得我们村里的人学《弟子规》学得很好,家风改善了,村风也变得更和谐了。”后来赵法生了解到,这老两口就一个儿子,父子不来往。学完《弟子规》,儿子有一天突然跑去要帮他干活,还时常请老爷子去喝酒,现在完全和好了。
“虽然我们只做了个实验,但做实验的地方,村风改善了,由此看来,儒学是一剂特效药。”赵法生感慨地说,“这不是因为我们讲课的学者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农村真的需要儒学,更重要的是孔子的教诲真是管用,儒学生活化真是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