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构建充满活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
鸡年春节,山东省潍坊市可谓年味儿十足。无论是杨家埠民俗大观园还是青州古城、高密东北乡,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民众的眼球。
潍坊市文广新局局长孙俐君介绍,近几年,潍坊市非遗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创产业、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理念,将非遗工作与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一体规划、协同推进,通过搭建非遗传习、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四大平台,实施资源抢救、技艺培训、设施建设、文创衍发四大工程,着力构建非遗名录、设施网络、活态传承和交流传播四大体系,形成了个性鲜明并富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模式,基本构建起了项目齐备、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
健全的名录体系是做好非遗工作的先决条件。近些年,潍坊市广泛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深入挖掘整理优秀非遗项目,对濒危项目开展抢救性保护,对市级非遗项目进行口述史调查和文本归档,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全面掌握全市非遗资源分布和生存状态,为科学规范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月,全市已收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两万多条,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6项、省级72项、市级232项、县级102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38名、市级233名、县级901名,基本构建起了健全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做好基础调研、统计的同时,潍坊市着力构建非遗设施网络体系。
孙俐君介绍,当地依托政府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非遗特色场馆建设,为非遗展示、演出、培训、研究和交流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17处高标准非遗专题博物馆和300多个非遗项目传习所,公布了14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8个校园传承教育基地,规划建设了30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建成一批镇村级非遗展示室,打造了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中国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景芝酒文化展示中心、青州宋城文化园区等20多个以非遗展示传习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园区,在全市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非遗保护设施网络。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关键。近年来,潍坊市实施非遗传承“百乡千人扶持计划”,组织全市传承人收徒5000多人,年培训500多位传承人和业务骨干,组织举办“九千绣花女”潍坊刺绣培训、潍坊核雕大讲堂、民间手绘年画培训班等多项免费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了传承队伍。同时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编著校园非遗传承教材,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技艺、武术教学,每年有近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学习教育活动。在潍坊市商业学校、潍坊市聋哑学校开展非遗职业化教育,商业学校设立了非遗教育第二课程,聋哑学校建立了10个传统工艺作坊,通过学习,部分聋哑学生掌握了可以谋生的手工艺。大力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5个,组织举办“2016中国(潍坊)首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推动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非遗产业项目从业人员达到1.2万多人,年收入80多亿元。
推动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非遗交流传播体系,是挖掘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重要手段。孙俐君介绍,近年来潍坊市充分利用风筝会、文展会、鲁台会等展会活动进行展示,增强非遗社会认同。积极策划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全国及地区性非遗博览会,并走出国门到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波兰、捷克等30多个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扩大潍坊文化影响力。整理拍摄《潍坊核雕》《永远的家园》等数十部音像宣传片,在市电台、电视台开设《文化潍水》等专栏,在电视剧《大掌门》《红高粱》等影视作品中植入剪纸、年画、泥塑等非遗元素,全方位宣传推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