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戏曲“走出国门”的新思路
京剧《夜莺》
京剧《白蛇传》
世界对中国文化艺术并不陌生。所谓“中国文化艺术”首先应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可识别性,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体现在感观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上。中国戏曲是被公认为具有这种可识别性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长久以来,中国戏曲已经是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的重要成分之一,其“走出去”的效果在梅兰芳时代就有独特的体现——中国戏曲由此被世界戏剧界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框架下,昆曲、京剧分别于2001年和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体现了以戏曲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艺术的世界共享性。
然而,在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的过程中,留给人们的反思也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其中,关于“受众”的讨论近期才逐渐进入主要议题,“为中国文化艺术寻找适宜的国外受众”是提升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之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之一。文化艺术的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对于像中国戏曲这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体系和审美标准的中国文化艺术,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文化多元性、艺术多样性的背景下,即便是在国内的传播都很难再度回到早期戏曲传播的“大众性”阶段,但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些特殊的群体、适宜的群体,他们具有某种需要并具备某种素质,能够较为有效地欣赏和接受中国文化艺术,并继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在他国的传播者。因此,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迫切需要在找到“适宜的受众”和构建“多层次受众体系”等方面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是20世纪初提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发展到今天这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赋予了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之战略以全新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只有通过深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进入新阶段。
“具有某种需要并具备某种素质,能够率先、较为有效地欣赏和接受中国文化艺术,并继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者”的那些“特殊的群体,适宜的群体”可能首先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艺术学者、艺术教育家、艺术创意与管理者、艺术机构、媒体等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者。梅兰芳访美和访苏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文化艺术的对外传播要树立“受众”的观点,要研究受众的构成,谁是最合适的目标受众?为此,梅兰芳精心准备了八年,才开始旅美行程。梅兰芳每到一处,都要与当地的艺术家、艺术学者、艺术评论家等进行座谈、交流,与媒体见面,得到同行的认可、评价,通过艺术家同行的接受来影响和带动其他受众的理解、欣赏和接受。在美国,梅兰芳被波莫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在前苏联,中国戏曲被世界戏剧家同行确立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找到适宜的受众”是提升中国文化艺术国际传播有效性的有力途径。
西方学者赫斯曼1983年从文化市场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文化艺术产品适宜消费者的三个层次论,赫斯曼认为:文化艺术产品因其具有抽象性、主观体验性、非实用性、独特性和整体性五大特点,而不同于其他产品。从市场学的角度分析,文化艺术产品最合适的接受群体首先是艺术家本体,然后是艺术领域的其他工作者,最后才是广大受众。1993年,国际文化市场学家科尔伯特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文化艺术产品的复杂性理论,他认为,文化艺术产品因其独特的艺术或技术特征,受众需要首先熟悉这类产品的艺术或技术特征才能欣赏和接受这类产品。因此,最合适的受众首先是有能力了解和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的那些群体,否则,会因为不熟悉而拒绝,因为理解的难度而不喜欢,因为最初的不喜欢的体验,而导致很难第二次接近。故而长期以来,以中国戏曲为例,为了使海外“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戏曲,只好选择诸如《三岔口》《拾玉镯》一类的“动作戏”作为对外演出的主要剧目,而那些承载着中国戏曲深刻的文化内涵、独有的艺术特征、完整的美学体系的经典剧目却难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所共享。今天,这一“面向大众”的“走出去”战略与策略无论是基于历史实践还是基于经典理论,都不再能够满足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战略需要更新理念,需要建立新的“受众观”。
如果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面向的第一个群体是艺术家、艺术学者、艺术教育家、艺术创意与管理者、艺术机构、媒体等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者,那么,第二个群体可能是全球未来的艺术家及其相关群体,这个群体尤以当下的国外艺术大学的师生为代表。他们比一般大众更具备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征突出、美学体系独特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素养,并且他们具有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艺术的主动性,希望探索跨文化的艺术创新,他们继而将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者。2007年,中国戏曲学院建立了由全球14所顶级戏剧院校和艺术大学组成的国际艺术实验联盟,5年中完成了11个合作项目的实施,有深入交流的海外艺术家和艺术大学专家1181人,涉及36个国家,这个群体不仅在北美成功演绎了戏曲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且在欧洲成功巡回商演了戏曲版的《夜莺》,这个群体所培养和影响的当地受众不仅从数量上迅速成长,而且从接受程度上逐渐趋于对“原汁原味”的追求。以中国戏曲学院和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建的中国戏曲孔子学院为突出代表,自2009年至2013年底,戏曲孔子学院除了汉语课程以外共开设了21门京剧课程,分别学习戏曲身段、武打、脸谱、音乐等,选课学生433人,所开展的中国文化艺术活动、讲座、展览和演出,累计受众三万余人。不仅如此,戏曲孔子学院已经连续两年入选美国政府的“星谈计划”,美国政府每年拨款9万元美金来举办“中国之声:从京剧表演中学习汉语”夏令营。第三个群体才是有个人兴趣的普通大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战略与策略研究”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基于以上三个层次构建的系统化的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受众拓展战略能够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艺术,更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系、独特艺术魅力、深刻文化内涵,更持续地吸引不同层次的国外受众。
因此,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战略要建立复杂系统的新观念,从过去注重大事件、大影响、大规模的“热闹文化战略”向注重文化内涵、注重艺术价值、注重美学引导的“深入心灵”的系统化文化战略转移,充分研究多层次的目标受众。国家战略上,要加大对中外艺术家群体、艺术学术群体、艺术创意和管理群体,以及艺术机构、媒体等相关群体的深度合作予以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上的支持;要鼓励和实质性的扶持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中国戏曲孔子学院是典型代表之一,就像戏曲进入海外校园、课堂一样,通过组织形式的创新,将中国文化艺术经典课程开进国外校园、课堂;要加大力度鼓励和实质性地扶持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的内容研究、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人才培养,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战略与策略研究”首席专家 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