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学术活动月综述

26.01.2017  10:01
传播优秀成果    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综述

一、基本情况

2016年11月29日—12月27日,由自治区社科联联合自治区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校社科联、盟市社科联、社科类社团、社科普及基地等20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区哲学科学学术活动月活动圆满完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是自治区社科联联合社科界各方力量重点打造的一个高端品牌学术交流活动,今年,我会从第五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366项获奖成果中精心筛选了27项优秀创新成果,其中包括11项全部一等奖和部分二、三等奖,由获奖者组成宣讲团进行全区巡回宣讲,作为第二届自治区学术活动月活动项目。目的就是为宣传、推广、转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提高学术水平,搭建一个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综合性、高层次的社科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了联办、联讲、联动。本届学术活动月从11月29日启动至12月27日闭幕,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33场学术宣讲会。5000多名区内外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了相关学术活动。这是全区社科理论界的一件盛事,也是一次开放眼界和创新思维的举动。

二、活动成效

(一)加强了联合,传播了优秀成果

从11月29日活动启动后,自治区社科界对学术活动月高度重视,参与热情很高。20家承办单位纷纷响应,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各自承办的学术活动。自治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等对学术活动月的支持、参与和宣传,充分展示了自治区社科界的联合力、责任感和学术影响力,学术活动月就是将全区社科界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大社科”格局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

习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他殷切期望“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这赋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上的光荣,也是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莫大的精神鼓励和鞭策。时代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在思想前列,而思想的引领首先来源于优秀思想的传播,今年,我会举办这样一届学术月活动,就是为了避免我们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躲在小楼成一统”,将优秀成果束之高阁。当然,对全区社科界来说,学术活动月仅仅是一种方式的引领,希望通过这种引领,形成全区学术界互通有无的繁荣景象,使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胸襟广阔,视野开阔,做出立足现实、顺乎我们党执政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问。

(二)有效沟通学界政界,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精选3篇学术活动月成果,将以《北疆智库》内参形式提交自治区领导阅示。 一是蒙医药研究积极推动自治区蒙中医药业发展。 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哈申教授等编著的《占布拉道尔吉与<蒙药正典>研究》,首次对《蒙药正典》进行了数字化整理研究,建立了专题知识库,为用户提供了智能化服务。首次系统论述了占布拉道尔吉对蒙医药学发展的五个历史功绩。首次系统总结整理了占布拉道尔吉的学术思想。对自治区宣传展示蒙医药文化、挖掘整理蒙医药文化内涵、服务体验蒙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数字化及网络化蒙医蒙药信息资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动力提供理论支撑。 内蒙古民族大学任军教授所著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研究》。该成果在全面总结内蒙古经济增长过程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横向归纳与纵向归纳相结合、本质特征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关于宏观环境层面的政策包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内蒙古的整体市场化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视草原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关于发展战略层面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创新研发投资机制和渠道;促进自然资源跨期优化配置;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固定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东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 三是“三农三牧”信息化研究成为自治区解决农牧业问题重要抓手的理论依据。 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中心赵于东研究员的《三农三牧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信息化建设研究论证报告》,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开展跨部门“三农三牧”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的概念,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系统”的建设框架及完整的体系架构。

(三)特色学科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是民族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凤鸣教授所著的《乌兰夫民族和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从民族和统战入手实则论证了乌兰夫一生主要光辉业绩,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乌兰夫民族和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也是第一次高度概括乌兰夫哲学思想的匠心之作,从而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 二是考古学研究为保护蒙元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王大方、张文芳所著的《草原金石录》共收集了50余通在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地区发现的蒙元时期的汉文、畏兀儿蒙古文、古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碑刻、墓志、石刻题记,以及40余件蒙元时期的金属类印玺、符牌、徽章、货币等文物。经编著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或加以考释,或对照《元史》与蒙元时期漠南漠北的人文历史、城市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综合研究。因此,《草原金石录》见证了蒙元时代草原文明的历史面貌,弥补了古代文献记载的不足,并具有抢救、保护蒙元文物的重要价值。 三是从哲学角度认识蒙古文化。 校马桂英教授所著的《蒙古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通过揭示、展现蒙古文化与自然相融的形象,力图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重新认识蒙古文化的历史,从现代文明的角度重估蒙古文化的价值,说明抢救、挖掘、保护处于边缘化的蒙古文化的意义。这一研究对维护蒙古草原自身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内蒙古文化大区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是哈撒儿祭祀与成吉思汗祭奠比较研究促进了民族文化建设。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包·赛吉拉夫教授所著的《哈撒儿祭祀与成吉思汗祭奠比较研究》,以有关文献资料和口传资料为依据,从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角度论述哈撒儿祭祀与成吉思汗祭奠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变迁的客观规律和二者的异同,深入研究其种类、特点、现象、内容、文化符号及其内涵与外延等学术问题。是蒙古学领域内第一部比较研究哈撒儿祭祀与成吉思汗祭奠文化的学术专著,有其新的突破和创新之处,对蒙古学研究工作的纵深发展,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冷门学科研究广为人知

一是 内蒙古师范大学王建莉教授所著的《〈尔雅〉同义词考论》。这种在自治区属于冷门学科研究领域的成果,在获奖之后也许也并不能为太多人所知晓。但是经过学术活动月的宣讲活动也自治区社科联公众微信平台的推送(当天将近1千阅读量),王教授这项在全国来说都比较领先的研究成果终于广为人知了。该成果提出观点:《尔雅》不是秦汉训诂资料的按义汇编,而是作了通同义和辨通别工作,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同义词典。《尔雅》多数训列是一义类聚,围绕一个共义辨析同中之异。书中考查全部语词,考辨疑难训列159条。本成果运用现代同义词观,坚持以“一个意义”为标准,新观点、新内容叠出。 二是 内蒙古大学李树新教授所著的《内蒙古地名文化》。微信公众号推送当天阅读量达2千多次。《内蒙古地名文化》的出版和内蒙古地名文化研究的开展,开拓了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为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学术活动月将这项比较冷门的研究推向了“台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是 内蒙古师范大学德·青格乐图教授等所著的《蒙古语复合词研究》。该成果首次从蒙古文信息处理的角度以配价理论的方法对蒙古语复合动词的语义进行形式化分析。

(五)实现了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联合

今年的学术活动月相比去年而言,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在 区域联合 上,延伸到了1个外省区7个盟市1个旗县,其中,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潘小平会长的《察哈尔史》宣讲团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锡林浩特市进行了3场宣讲,在区外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展了3场宣讲活动。我们的优秀成果迫切需要广泛交流到自治区各盟市甚至区外,可以促进学科领域的区域比较研究;在 学科对话 上,进行了多学科间的交流对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是需要推陈出新的,而学科的创新是基础。学科的创新就需要打通学科界限,而本届学术活动月每一场宣讲活动都有不同学科的受众听讲,甚至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试图做一个打破学科界限的方式上的引领,从而拓宽学术视野,掌握跨学科的方法论,培育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促使更多创新成果及时涌现;在 部门交流 上,实现了14所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等广泛交流。33场学术活动,均由获奖者到不同单位宣讲交流,这就有效活跃了自治区社科学术交流氛围,可以使不同部门的研究者及时了解学科研究动态,避免重复研究造成的人才和资源浪费。

三、经验与不足

(一)需要更加广泛地征求意见

有效沟通,是任何活动举办成功的一剂良药,我们这样的大型学术活动,必然要征求活动参与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够保证活动的成效。本届学术活动月由于在制定方案的之前时间仓促,没有广泛征求宣讲嘉宾和承办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就直接布置了工作,以至于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个别承办单位不理解和消极应付的现象。

(二)需要进一步细化方案

方案里对活动要求应该进一步细化,其中包括:统一的条幅文字;统一的主办、承办方;要求承办单位举办活动前必须告知我会;统一的新闻稿标题及内容样式等,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打造品牌。

(三)需要为成果转化和可持续研究作进一步规划

本届学术活动月要求活动结束后统一将演讲稿报送至社科联,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了宣传推广,但是讲稿仅仅是宣讲嘉宾演讲的内容,到后期想临时想到以智库形式提供给党委政府,内容和文体却都不符合要求,结果还得获奖作者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修改,导致获奖者和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其一 ,应该在活动前针对获奖成果进行分类,应用性的稿件直接让获奖者写成决策咨询类文章,基础研究性稿件也要设计框架进行攥写。这样,我们活动月的成果相对容易得到转化。进一步提升我们成果的知名度,提升我们为党委政府决策的能力。 其二 ,为了我们优秀成果得到可持续研究,可以考虑将成果分类纳入社会智库研究,以重点学科为为引领,获奖者带头,形成几个重点智库和一批社会智库领军人物。

(四)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

对于获奖者来说,这是一次宣传推广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但是对于无偿承办活动的单位来说,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提升活动效果是有益处的。本届活动月,有的单位从组织的形式、规模、领导参与度、听众对象等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组织,但是有的单位却差强人意,对我们活动的还是不够重视的,所以效果大打折扣。但是我们又没有足够的公权力去约束这些单位,所以通过评优活动重点奖励或者来激励他们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文/刘维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