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改革40年述评:风云激荡强军路

18.12.2018  05:13

  风云激荡强军路

  ——国防和军队改革40年述评

  ■解放军报记者 欧灿 费士廷 尹航 王天益

  新华社记者 黄书波

  ▲2018年10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南部战区视察调研。这是习近平亲切接见驻广东部队副师职以上领导干部。记者周朝荣 摄

  金秋十月,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再次迎来世界关注的目光。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主席深入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进行调研。6年前,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出京考察调研,习主席选择的也是广东,他在这里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令。

  两次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习主席都怀着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邃思考,十分关注改革强军进程。

  首赴南粤,习主席视察原广州军区部队时作出重要论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再赴岭南,习主席视察组建仅两年多的南部战区,要求战区党委适应新体制新职能,加强战区机关各级党组织建设,增强领导备战打仗、指挥完成任务能力。

  从军区到战区,一字之变,折射出我军领导指挥体制、力量规模结构等主要领域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

  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40年来,人民军队从多次精简整编到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十一大军区到今天的五大战区,从上世纪80年代百万大裁军到新时代裁减军队员额30万……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军队改革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大开大合、大破大立、蹄疾步稳,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翻开40年波澜壮阔的巨幅画卷,改革强军的历史回响深远而悠长,响彻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途上: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人民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历史关头的伟大觉醒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事件注定要被格外铭记,有些瞬间注定要载入史册。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资料图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伸出一根指头——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人民军队就此踏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2015年9月3日,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年,人民军队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一次次改革,人们不禁要问:在重大历史关头,人民军队靠什么实现了峰回路转、涅槃重生?

  6年之前那次南粤之行,一路上,习主席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回望40年风雨历程,军队改革同样是伟大觉醒的产物,是党在重大历史关头把握建军治军规律作出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处于拐点之际,人民军队如何摆脱“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困境,迈开大步轻装向前?

  邓小平深刻洞察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战争力量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的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党中央对我军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此开启战略性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裁军百万,震惊了还处在冷战中的世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即军事斗争准备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1997年9月,党中央宣布3年内裁减军队员额50万。2003年9月,党中央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

  新时代,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如何应对大变局、抓住大机遇、实现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应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世界、纵观全局、审时度势,以巨大的智慧和勇气推开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经习主席提议,党中央决定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写进全会《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新华社一条电讯传遍国内外——习近平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党的总书记亲自担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两个“第一次”传递出什么?有军史专家称,这充分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摆在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放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

  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习主席两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3次主持召开军委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当面听取有关大单位改革意见建议,亲自组织研究改革重大问题。2015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正式审定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总体方案。一整套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有重大创新突破、体现人民军队特色的改革设计破茧而出。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记者 冯凯旋摄

  2015年11月底,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我军历史上力度、深度、广度空前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拉开大幕。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率先展开,重在破除体制性障碍,立起了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一年后,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全面启动,重在破解结构性矛盾,实现我军力量体系革命性重塑;今年11月中旬,中央军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重在解决政策性问题,部署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三大战役”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压茬推进,军队改革向全面胜利的目标迈出决定性步伐。

  时光流逝,历史见证。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川流不息的人群被两部望远镜吸引:一部是邓主席观摩华北大演习时使用的,一部是习主席今年4月12日在南海海域阅兵时使用的。

  不同年代的两部望远镜,引发了参观者的回望与思索,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在重大历史关头登高望远、运筹帷幄,指引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解放思想的自我革命

  撬动历史的,往往是敏锐而有力的思想杠杆。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这一年,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推动下,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中华大地,《解放军报》在数月内连发百余篇文章,引导全军官兵打破头脑中的思想枷锁,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人民军队步入崭新发展时期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2014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这一年,在习主席和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下,一场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全军上下轰轰烈烈展开。“我军根本职能是打仗,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习主席把练兵备战作为重塑军队的战略抓手,引领全军把工作重心放到备战打仗主责主业上来。军队工作重心、职能本真的回归,为我军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两个元年,两次大讨论,看似偶然却昭示一个必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一次重大改革都离不开思想大解放。

  军事领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要思想解放的领域。改革开放40年,人民军队一路走来,改革创新从未止步,始终充满蓬勃朝气,功在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也难在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难在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

  长期以来,我军实行作战指挥和建设管理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根深蒂固,陆战型的力量结构,国土防御型的兵力布势,重兵集团、以量取胜的制胜观念早已深深烙入一代代官兵脑海。

  步入21世纪,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桎梏依然横亘在我军面前:天天喊打仗,却经常以不打仗的心态准备打仗;嘴上说体系,实际上往往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多年讲联合,依然脱不开“大陆军”思维和狭隘军种观念……

  2016年元旦刚过,习主席在改革启动后第一次视察部队就深刻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体制机制上的,也是思想上的。”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转并行,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拿新瓶装旧酒。

  时隔两个月,全军团以上领导机关开展“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一场“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的“观念突围”拉开帷幕。

  既转“身子”,又换“脑子”。军委机关各部门加紧厘清权责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各战区从“形联”走向“神联”,联合作战值班、联合作战推演成为常态;在“脖子以下”改革中新调整组建的部队,努力缩短磨合期,加速形成战斗力……步入“新体制时间”的人民军队,开始了改革征程上的“二次创新”。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难在推倒利益格局的藩篱——

  1982年,酝酿裁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期间,一位老同志找到负责裁军工作的副总参谋长何正文,怒气冲天地说:“你知不知道铁道兵的历史,你这样做,是要犯历史性错误的!”

  对于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从苦难中走向辉煌的人民军队来说,哪一支部队不是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哪一个部门机关不是历史光荣、荣誉满墙?有时候,直面改革的撤并降改,比直面战场的炮火硝烟更加残酷、更加艰难。

  当年,为解决军队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精简整编要用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面对军种裁撤的阻力,邓小平的回答很干脆:“头头不通调头头。”

  今天,面对进入深水区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习主席令出如山:“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四总部、七大军区一夜之间告别历史舞台,一面面曾转战南北的战旗陆续退出我军战斗序列,30万军人恋恋不舍脱下军装……人民军队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勇气迈上强军兴军的崭新征程。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紧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改革开放这40年,正是人类社会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伴随而来的是新一轮的世界军事革命风起云涌。从马岛战争到海湾战争,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随着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不断演进,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军队建设特点规律的认识也在持续深入。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军事革命大潮涌起之际,邓小平就敏锐地指出,“现在是合成军队作战,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里也有,不是过去小米加步枪了。”

  \

  正是在这一时期,以1981年9月华北大演习为标志,诸军兵种合同训练成为我军军事训练主要特点。同时,以陆军集团军组建为标志,人民军队在合成化道路上跨出一大步。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我军改革和建设进入立足信息化战争谋划推进的新阶段:军种结构得到优化,陆军比例进一步下降,组建改建大批高新技术部队,全军广泛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多军兵种联合训练初见端倪。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和世界新军事革命全方位、深层次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习主席深刻指出,“只有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才能尽快缩小差距、实现新的跨越”。

  几年来,从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到提出军队建设“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从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到聚焦练兵备战,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一系列战略布局和战略举措,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保持定力走好自己的路——

  思想解放不等于“天马行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破立并举:该破的必须破,不破则衰;该立的必须立,不立则乱。

  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1986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1999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纵览3份《决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贯穿其中一条始终不变的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战略决策——军委主席负责制写入党章;着眼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重构我军作战指挥体系和领导管理体系;武警部队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深化我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无论思想如何解放、改革如何深入,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始终不变。

  聚焦打仗的精兵之路

  军队是要打仗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能打胜仗是起点,也是落点。

  古往今来,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的崛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革新、海湾战争掀起的世界新军事革命……任何伟大的军事变革,无不以提升战斗力为“靶心”。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领导人民军队精简整编时讲过,军队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运筹谋划新一轮改革时特别强调:“关于军队建设和改革,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战斗力!战斗力!不同的历史时空,一样的目标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始终聚焦提升军队战斗力,向着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擘画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

  这是一条领导指挥体制健全完善之路——

  2016年1月16日零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大军区停止行使指挥权,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开始运转。

  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调整组建15个军委机关部门,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跨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大步。

  领导指挥体制是一支军队的“四梁八柱”,领导指挥效能直接关系战场胜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整编,我军领导指挥体制一直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变得更加精干。百万大裁军中,三总部带头,人员编制精简将近一半;1997年裁军50万,部分总部、军区和军兵种机关的二级部被撤并。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军委机关部门人员又精简了三分之一。

  变得更加高效。改总部制为军委多部门制,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更好地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新体制,既有利于军委实施高效指挥,也有利于提高部队建设效益。

  变得更适应未来作战。未来作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2003年军队精简整编,我军设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开始了对联合作战的探索。新一轮改革健全了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组建了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建起了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新体系;建立新的联勤保障体制,补上了人民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上的最后一块短板。

  这是一条军队规模减量增效之路——

  今年7月,一则“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个月后,14万余名考生报名走进了火热的“军考”考场。

  文职人员走进部队的大背景,是我军规模结构的大调整。

  长期以来,我军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不合理,“头重脚轻尾巴长”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支军队,如果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展,就可能丧失战略和战争主动权。

  40年来,国防和军队的一次次改革,也是一道道为军队“减脂增肌”、壮实身体的“加减法”。

  减机关夯实基层。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在基层。百万大裁军,团级以上单位减少4000多个;新一轮改革,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小机关带大部队”成为常态。

  减现役增加文职。13年前,我军开始实行文职人员制度,部分保障岗位由非现役人员担任。新一轮改革,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建立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进一步扩大文职人员编配范围,将更多的兵力投入作战岗位。

  减“官”留“兵”。士兵是战斗力的基本构成,科学合理的官兵比例对提高战斗力至关重要。百万大裁军后,76种职务由军官改为士官担任,官兵比例明显下降。经过新一轮改革,军官数量减少30%,官兵比例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更多的“加减法”也在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展开:全军和武警部队院校由77所减至43所,构建起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重新调整军事科研力量布局,组成“航母编队”扬帆远航;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随着越来越多“20”系列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老旧装备加速淘汰,为新装备入列“腾笼换鸟”……

  这是一条力量编成优化重塑之路——

  如果说,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是“改棋盘”,那么,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就是“动棋子”。同样的棋子,布局不同,产生的能量天差地别。

  40年来,一场场宏大壮阔的阅兵式,见证了人民军队力量编成的变迁发展。

  1984年国庆阅兵,受阅队伍中首次出现了空降兵、武警等部队,47个方阵中机械化部队方阵数量过半。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部队不断向机械化转型。

  1999年国庆阅兵,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一支支新军劲旅威武亮相,52个方阵中步兵方阵仅2个。面对新军事变革浪潮,部队加速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2009年国庆阅兵,通信兵方队、无人机方队首次出现在国庆大典,新型中远程导弹等大国长剑列阵。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人民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2017年建军90周年阅兵,34个地面方队和空中梯队,按作战编组列阵沙场,战略支援部队等新组建部队全新亮相。瞩望未来战场,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等人民军队建设新的着力点更加鲜明。

  阅兵场只是人民军队不断改革重塑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军陆军占全军总员额比例首次下降到50%以下,“大陆军”体制被打破;与之相对应的是,战略预警、远海防卫、远程打击、战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充实加强。

  今天,陆军18个集团军已调整组建为13个集团军。集团军名字没变,内部编成却已天翻地覆。自上世纪80年代,我军组建合成集团军以来,陆军合成层级从军到旅再到营,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的部队编成逐步形成。

  不辱使命的历史担当

  改革,归根到底是自我革命,是壮士断腕,是换羽新生。

  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启动之初,习主席告诫全军,军队要跟上中央步伐,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坚决推进军队各项改革。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历史担当。

  取舍有大义,去留见丹心。改革开放40年,人民军队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离不开忠诚使命的历史担当,都伴随着义无反顾的牺牲奉献。

  酝酿百万大裁军时,邓小平说: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他还叮嘱军队高级将领:怎么减法,请大家出主意,我只讲总部带头。

  百万大裁军的“主刀人”、时任副总参谋长何正文,首先动员自己的4个子女全都脱下了军装。高级干部的示范效应,成为推动裁军的强大动力。

  改革强军,强健的不仅是军队的“筋骨”,还有军人的“肩膀”。面对撤并降改的“改革阵痛”,面对进退走留的“思想震荡”,能不能直面挑战、担起责任,是检验革命军人忠诚度、担当力的试金石。

  这轮改革中,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的时候,原第31集团军某团副团长吴鹏程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泪水,既有对军营和战友的不舍,还有对父亲吴海金的歉疚。

  20多年前,为了支持部队改革发展,时任某师师长的吴海金脱下了军装,把军旅梦想寄托在独生子吴鹏程身上。儿子也很争气,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全军优秀参谋”。

  “本来希望儿子在部队干一辈子,弥补我的遗憾,没想到他也遇上了改革。改革当前,走留都是贡献,真正的军人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吴海金为儿子的选择感到欣慰。

  两代军人,用自己默默的“转身”,换来了人民军队的“转型”。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每一次军队改革,都有无数军人像吴家父子一样,有位置努力干好、换位置尽快适应、没位置坚决服从。留下是支持改革,离开同样是支持改革!

  面对改革调整,心中纵然有百般不舍、万般留恋,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千军万马没有任何杂音。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在引滦入津工地上奋战的铁道兵第8师官兵,突然接到“集体转业”的命令。官兵全力以赴“为铁道兵写好光辉历史的最后一页”,提前3个月完成穿山引水任务,创造了轰动全国的“引滦精神”。

  1998年,济南军区某师已确定撤编,接到赴湖北长江抗洪命令后,官兵心无旁骛投入抢险,凯旋后毫无怨言加入到“裁减员额50万”的行列。

  这一轮改革中,作为全军第一个因改革而移防的军级单位,原第27集团军奉命进驻几百公里外的太原。刚安顿下来不久,又一道命令传来,该集团军面临新的调整改革。无论转隶移交、撤并降改,还是分流转岗、转业复员,官兵哪里需要哪里去,打起背包再出发。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