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剪纸非遗传承人难解心头之惑

15.04.2019  19:21
一愁门下冷落二怕盗版难防 济南首批剪纸非遗传承人难解心头之惑 - 济南新闻网
一愁门下冷落二怕盗版难防 济南首批剪纸非遗传承人难解心头之惑 - 济南新闻网
一愁门下冷落二怕盗版难防 济南首批剪纸非遗传承人难解心头之惑 - 济南新闻网
来源: img01.e23.cn

 

 日前,在青龙后街的家中,阎铁鲁展示他创作的剪纸作品。 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

  阎铁鲁和他的《龙池竞渡图》 受访者供图

  阎铁鲁创作的科学人物肖像剪纸 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

  3岁时,双腿残疾的他跟着姥姥学剪纸;人到中年,以修电器谋生,始终放不下手中的剪刀;50岁那年,《济南时报》的一篇报道,促使他走上专职剪纸路;69岁了,剪成一幅8.66米的《龙池竞渡图》,月底将在省文化馆展出——

  他不能行走,却在刀尖舞出最绚烂的姿态!

  今年69岁的阎铁鲁,自小因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但他有一双灵巧的手,织毛衣、刻章、修家电……人称“万能技师”,他的众多技能中尤以剪纸最拿手。在青龙后街十来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像鲤鱼跃龙门、八仙过海、科学家的肖像……他创作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最近,他又一次打破了自己的纪录,完成了一幅长8.66米、宽1.24米的《龙池竞渡图》剪纸作品。一直以来,阎铁鲁尝试用各种方式把剪纸艺术推广出去,“本月下旬准备在山东省文化馆办剪纸艺术展,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还记得这门古老的剪纸艺术,把它发扬光大。”

  一把剪刀带来的创作梦

  1950年出生于济南的阎铁鲁,8个月时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双腿落下严重残疾,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将他送到胶东姥姥家直到16岁,就是在姥姥家的这段时光里,他学会了剪纸。

  “我不能像村里其他小朋友一样到处跑着玩,在家里没事看着姥姥一手大红纸、一手拿剪刀,左转右转、三两下就剪出大公鸡、小猪,我就拿着剪刀跟着学。”阎铁鲁说,他大概3岁的时候就能拿剪刀剪纸,9岁时能剪出像样的作品。

  那时,心灵手巧的阎铁鲁贪婪地吸收着民族艺术的营养,手艺也越来越好,当他在纸上剪出大公鸡、鲤鱼等形象时,常常能吸引很多小伙伴。“我也没有别的特长,就剪纸能吸引他们来跟我玩。”他说,那时村里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剪花样子,技法也在相互交流之中不断优化,他从中受益颇多。

  回到济南生活后,一时间没有找到工作的阎铁鲁,窝在家里郁郁寡欢,又重新拾起了剪纸。图画书中的名人故事给他极大激励,他摇着车子到处拜师学艺,先后剪出了《王勉赏梅》,《文天祥》和《岳飞》等剪纸作品。

  后来,他在技校学习无线电,认识了他的妻子张春。毕业后,他扎过花圈、修过电器,还开过一个修电器的小店。1993年,他和妻子搬到了青龙后街这个十多平方米的平房生活。十多年的维修活,始终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剪纸创作梦。

  一场义卖引发的人生转折

  阎铁鲁和妻子现在仍住在青龙后街的小屋里,餐桌和床就是他剪纸创作的工作台。20多年来,他在这里创作了二十四孝、鲤鱼跳龙门、济阳鼓子秧歌、青花瓷十二生肖、齐鲁名人……他双手骨节坚硬,都是这些年剪纸、刻纸留下的。

  在他家床头柜上放着几个装裱好的画框,是他创作的科学人物肖像,有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乍一看甚至察觉不出剪纸的痕迹。他家餐桌上有几只像笔一样的工具,是他进行剪纸创作时要用到的。采访间隙,他随手拿起桌上一块白纸,用剪刀剪出了一个小人。

  阎铁鲁专职从事剪纸创作,还得从2000年的一场爱心义卖活动说起。“那时候我看到《济南时报》的报道,说在舜井街那边有位北京的画家爱心义卖救助白血病女孩,我就想着送几幅自己的剪纸去,尽份心意。”阎铁鲁说。没想到,几位艺术家看到他的作品后赞叹不已。“他们得知我还在修家电,就劝我说这么好的手艺不能放弃,剪纸艺术需要发扬。”阎铁鲁说,他回家经过一番深思后决定专职剪纸。

  也正是从那年,他萌生了剪制一幅巨型剪纸,创造中国残疾人剪纸之最的想法,于是选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的《洛神赋图》作为自己的创作目标。历时15个月,一幅长11.5米、宽0.54米的《洛神赋》剪纸作品跃然纸上。

  一幅耗时7年的巨型剪纸

  最近,阎铁鲁又一次打破了自己的纪录,一幅耗时7年的《龙池竞渡图》剪纸作品完成,作品长8.66米、宽1.24米。

  “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其实元代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图》也很有代表性,它们都属于界画,意思是创作者在画建筑物时用界笔,直尺画线,使建筑物的线条匀直,写实性很强。”他说,因为他本人比较喜欢王振鹏的这幅作品,就想用剪纸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

  与《洛神赋》相比,这幅《龙池竞渡图》剪纸作品中有438位人物,40多个大小不一的船只,大型亭台楼阁5处,还有若干小房子。“王振鹏的作品里有大量留白,我结合他的其他几幅相关作品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一些人物和景别,让整个剪纸作品看起来更丰富了。”阎铁鲁说。

  《龙池竞渡图》篇幅太大,家里的小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创作需要。为了专心创作,他专门在别处租了房子,历时7年,挥刀千万次,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

  如今,他的这幅作品已送去装裱备展。他手机里有一张照片,是他刚完成作品时拍的。他拄着拐杖精神饱满地站在前面,背后是他历时7年完成的8米多长剪纸作品——《龙池竞渡图》。

  一份非遗传承人的无奈

  “剪纸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抄袭太快,我的剪纸现在到处都在盗版,防都防不过来。”阎铁鲁说。自己精心创作的剪纸被盗取,“他们在电脑一修要弄多大就弄多大,维权成本很高,要耗费很大的心力。”阎铁鲁无奈地说,这也是剪纸创作艺人生存难的一大原因。

  2010年阎铁鲁收了3位徒弟,目前仅剩两个。“不是徒弟不想干,关键是这个活儿挣不出吃的来,光指望着剪纸是没法养家的,”阎铁鲁皱着眉尴尬一笑道。

  作为首批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困扰着阎铁鲁。“有些孩子确实很喜欢,但以后却不能仅靠剪纸来吃饭。所以非遗保护是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难题,而我们这一代人也越来越少了。”他说,学习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学了也很难用这份手艺长期谋生。

  尽管如此,阎铁鲁一直尝试用各种方式把剪纸艺术推广出去。他说,“本月下旬准备在山东省文化馆办剪纸艺术展,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还记得这门古老的剪纸艺术,把它发扬光大”。

作者:新时报记者孔婷婷 实习生闫嘉琪   网络编辑:田艳敏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