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源泉的作用

31.01.2016  21:07

     核心要点:

     ■ 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伟大明证的中华文化,也是滋养我们这个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创造、新进步的重要源泉。之所以称之为“源泉”,在于中华文化中内含着可以转化、生成为或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当下创造力的文化因素,在于这种文化因素极大丰富,恰如有源之水,汩汩不绝。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不仅有其产生的实践根源、时代根源、理论根源,也有其民族文化根源。这个民族文化根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要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契合,同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也要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 弘扬中华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着创新;不是要简单地给传统穿上新装,或给今人套上传统的古装,而是要激活传统,推陈出新。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已有的历史文化照搬于当下,而是要努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既有的文化成果,存在于哪里?从中转化什么?向哪里转化、怎样转化?全赖我们有没有、有怎样的主体性。我们所应当确立的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表现为自觉的当下意识、清晰的文化愿景、明确的择用尺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一个民族的创新发展总是和文化创造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下的中国,要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让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强大动力,让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成为发展进程中的常态,就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源泉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智慧结晶,也是滋养中华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人的创造。这种创造物一经形成,便反过来发挥着塑造人的作用,影响着人面向未来的新探索与新创造。恩格斯曾说:“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859页)人类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就是在已有文化成就基础上进行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文化成就作为人类经由反复实践而获得和积淀的经验与智慧、作为认识新事物的思维图式、作为“文明的工具”,换言之,作为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构成因素,直接参与到新的创造活动之中,成为新的创造活动的前提、基础和内在部分。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化在各国发展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文化上发力、从文化中借力,越来越成为各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是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的民族。无论文明开化之早、声名文物之盛,还是文脉承传之久、文德惠泽之远,中华文化都卓然于史,创造性地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伟大明证的中华文化,也是滋养我们这个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创造、新进步的重要源泉。之所以称之为“源泉”,在于中华文化中内含着可以转化、生成为或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当下创造力的文化因素,在于这种文化因素极大丰富,恰如有源之水,汩汩不绝。中华文化这种创造力源泉的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提供新创造必需的思想材料。中华文化中的许多思想成果,有的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探索的过程中所体认到的必循之理,或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积累了阶段性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在探索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进程中能够“接力前行”的历史基础。其二,增进新创造必需的自我确信。自信心与创造力相互砥砺、相互增益。一个对自己的历史创造和文化成果漠视不见、羞于提及甚至肆意污损的民族,不可能形成支撑其前行的应有自信;一个没有强大自信心而时常处于自我怀疑中的民族,不可能在开拓进取中攀上创造的高峰。对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长期立于潮头的中华文化具有足够了解、给以充分尊重,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增进我们的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其三,蕴含新创造必需的精神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其中所蕴含的许多社会理想、所弘扬的人生追求、所崇尚的精神气质,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穷变通久、责任担当、百折不回、当仁不让于师,以及强调“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主张与日俱新、与时偕行,等等,至今仍然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向上和创新创造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挖掘阐扬,用以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其四,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创新元素。体现着中华文化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语言文字、经典文献、艺术形式、故事传说、人物形象、人文遗迹、历史符号等,都是我们当下培育新的文化形式、文化作品、文化业态应当而且可以用活的文化元素。无论从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实践,还是从国际文化产业领域对中华文化资源的高度关注与精心借用,都可以看到极富创造性的鲜活例证。

   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源泉作用的核心任务

  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源泉的作用,需要找准中华文化与当代中国建设事业之间的“接口”,通过这种“接口”,连通传统与现代,让中华文化中有助于创新创造的一切因素充分地流注、融贯于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一个重要“接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铸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塑造并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信念信仰和精神动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创造活力,影响着不同层面的创造活力能否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不仅有其产生的实践根源、时代根源、理论根源,也有其民族文化根源。这个民族文化根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要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契合,同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也要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因此,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是人为的嫁接,而是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深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通过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而流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各个方面,转化为现实而具体的创造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源泉作用的核心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发挥中华文化的滋养作用。一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中获得滋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二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跨越时空、折射时代精神的智慧和财富中获取滋养。像“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中汲取滋养。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总之,就是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三、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创造力源泉作用的根本途径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的一个文化建设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得以激活,成为助益于新创造的“活性因素”的根本途径。弘扬中华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着创新;不是要简单地给传统穿上新装,或给今人套上传统的古装,而是要激活传统,推陈出新。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已有的历史文化照搬于当下,而是要努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以创新创造的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古为今用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在新知的开创中获得新生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史上,每一个形成文化高峰的时代,都是将对传统的尊重与新的创造交融为一体的时代。正如19世纪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论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所认为的那样:“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强有力地确立起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既有的文化成果,存在于哪里?从中转化什么?向哪里转化、怎样转化?全赖我们有没有、有怎样的主体性。我们所应当确立的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表现为自觉的当下意识、清晰的文化愿景、明确的择用尺度。自觉的当下意识就是对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主体责任的深刻把握。面对新的时代境遇,当代的中华民族应有当代的文化创造。这种创造是满足当今社会的文化新需要、形成我们在当今时代文化竞争的新优势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接续历史与未来的津梁。当下创造的高度,决定着我们吸收和借鉴的眼界和能力,也决定着我们面向未来的胸怀和勇气。在当代中国,我们所建设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应当清晰拥有的文化愿景。与此相应,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方向便是汇于当代中国的这一主流文化,转化和发展为彰显民族特色、洋溢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了这种自觉的当下意识和清晰的文化愿景,我们也就有了对待传统的明确的择用尺度,其基本要义便是,将中华文化中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内容,大胆而充分地继承下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弘扬光大。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在不断增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主体性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整理研究、转化运用付出更多的实际努力。一是要下透整理和挖掘的功夫,即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其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挖掘出来。二是要做好现代阐扬的工作,即结合时代的要求,阐发好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当代价值,增益其所本无,光辉其所固有,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三是要运用好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与高新的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拓展“互联网+中华文化”的新路径,把优秀传统的魅力与现代载体的活力融为一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更青春、更便捷、更亲和、更贴近的形态进入现代、融入生活、走向大众。四是要加强文化育人的工作,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进入教材、进入课堂以及各种社会化的教育途径,潜移默化地浸润人心,成为当代中国人这一创新创造实践主体内在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武汉大学教授 沈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