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昌硕潘天寿师徒忘年交看师承

22.12.2014  11:34

  今年是书画大师吴昌硕诞辰170周年,这位大师的不少往事也被后人回忆追溯。尤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与潘天寿的忘年交。“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吴昌硕关于师承的教诲广为传播。为此,记者也采访了同为画家兼老师的孔六庆先生,孔老师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导,孔老师对于这段师生关系也相当熟悉,对于基本功与个性的关系,也有自己的一番认识。
  对技巧的基本把握是国画起点
  1923年,27岁的潘天寿在沪任教于上海美专,经老友介绍,与年近八旬的吴昌硕相识。交谈甚欢之间,来很少评价他人诗文书画的吴昌硕竟然对潘天寿画作给予了如此评价:“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孔六庆教授介绍说,潘天寿是二十六七岁拜到当时已经80岁的吴昌硕门下的,吴昌硕很器重他,从“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这样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天惊地怪”更是对潘天寿的才气的称赞与肯定。正是因为潘天寿的才气足,年轻时候就开始展露个性,对此吴昌硕很是担忧,他看到了潘天寿的才情,同时也看出潘天寿的基本功还需要加强。所以还说了“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这么一番话来,意思就是“潘天寿啊,我对你已经发愁啦”。这番话教育了潘天寿,提醒他重功夫,严法则。孔教授评点说:“这番话很有意义,一方面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的创作,就没有发展。同时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好比中国画要拿毛笔画,毛笔功夫就要有,对技巧的基本把握,是发展中国画的起点。在吴昌硕的启发下,潘天寿对传统加以了深入研究,起初潘天寿的作品总是带着吴昌硕的影子,但是后期的作品则是在深厚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展现了自我的个性,这便是‘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在共性基础上实现个性创造
  吴、潘这段忘年之交和师生之谊至今已经整整九十年了。事后当潘天寿回忆吴昌硕和自己的关系时,认为那是“一种深情古谊,淡而弥厚,清而弥永,真有不可语言形容之概”。年轻时代的潘天寿也曾自持才华,““由个人的兴趣出发,横涂直抹,如野马奔驰,不受缰勒”。然而接受过吴先生教诲的潘天寿后来细致总结文人画在笔墨、章法和教学中临摹、写生与创作的规律,还自编《中国绘画史》,将理论研究和文人思想的养成引入教学,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国画学体系的形成。同为画家与老师的孔六庆教授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得出一点:个性创造和共性基本功是深有联系的两码事。为什么是两码事呢,当你练基本功的时候,充满着对传统的理解,对技巧的把握和加强,对古人创造的美感的体会和把握,所以说,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个性的,如果过早地的加入个性,那么基本功就不稳固。就好比建一栋高楼,桩如果不牢固,那么楼也会不牢固。比如写生,造型,线条,框架,每一个都要靠基本功,想要用有感觉的线条勾出来,基本功就要扎实。基本功扎实了,个性创造就会踏踏实实,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自己的心灵,然后去感受大自然,在感受里获得技巧,这种技巧是自我感受到的独特的,从传统里走出来的美感。总的归于一句话就是:共性基础越深厚,个性表现越自由。”
  “可见,吴昌硕和潘天寿的师承关系对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有一定的启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个性,同时也要注意共性的基本功的练习。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