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大奖呼唤更多青年才俊

11.01.2015  02:13

  今天,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会上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里,获奖人的排名顺序依据是名字背后的科技贡献,而不是年龄大小,或是级别的高低。

  在现场,获奖人的座次安排也不分级别和资历。正如一位获奖人所说,“这里坐着的,除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资历尚浅的青年科学家”。

  不过,在这里出现的45岁以下年轻人还是少数。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的数据,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3.7岁,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7.43%,40岁以下的只占2.06%。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报道,在一个月前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听取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情况汇报。当时有发言者提出,一些科学奖项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学术成果,还包括“德”,甚至还要考虑“历史贡献”,因此太年轻的得奖者总觉得“镇不住”。这时李克强立刻说,“那就需要创新文化!”他说,科技人员不是历史人物、政治人物,科技创造发明是主要的评价标准,“什么时候我们能改一下排位传统,让学术水平出众、科技成果丰硕的年轻人也能往中间坐一坐?”

  “看到一大半人的头发都是花白的,我有点格格不入”

  从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每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家奖其实从未把年轻人关在门外。

  以今年所有奖项的第一完成人统计为例,不管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38岁的高会军教授,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获得者赵东,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王进,都是同一奖项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是70后。王进更是踩着70后的尾巴,年仅35岁。

  将这一比照的名单,扩大至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35岁的纪录还会被打破。根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分别是1985年出生的方坚鸿,1985年出生的陈冬,以及1988年出生的于镳。

  不少获奖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科技奖近年来对青年学者的倾斜。自2013年起,国家科学技术奖首次专门为40岁以下青年学者主持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开辟了专家推荐渠道,可由3名以上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至少有1名院士)联合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不受推荐指标限制,当年年仅39岁的北京大学施章杰教授及其团队便通过了评审。

  今年,这一渠道的通过者就是高会军。

  高会军感慨,如果没有这个单独的渠道,别说获奖,能拿到申报资格就已十分不易,他告诉记者:“作为年轻人,和其他前辈去竞争省里、部里和科协的推荐名额,很难。”

  事实上,早在10年前,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就有32岁的第一完成人,以及年仅22岁的最年轻获奖者。然而,直到今年,国家科技奖的主力军还不是青年。

  作为获奖者,王进参加了1月8日奖励大会的预备会议。刚一进门,王进就发现,一大半人的头发都是花白的,他感到“压力很大”,便躲在会议室的后方,当听到奖励办的领导念到自己名字,并提到自己是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时,他说:“既自豪,又觉得不好意思,有点格格不入,大家都是四五十岁,有的六七十岁,我才30多。”

  来自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数据佐证了王进的这一观察。在针对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的统计中,30岁以下所占比例为0,31~35岁占0.41%,36~40岁占1.65%,41~45岁占5.37%,46~50岁占30.58%,51~55岁占28.93%,56~60岁占21.07%,61岁及其以上占到11.98%。

  这一现象并非今年特有,来自《1985~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过去近20年,有关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174个项目第一完成人的统计中,平均获奖年龄是58.68岁,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33岁。

  26岁处于高峰时没人承认,50多岁以后荣誉越来越多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每年到国家科技奖颁奖时,普通民众总有一种“一群老爷爷来领奖”的印象。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渝生就曾呼吁,“希望更多年轻人获奖”。他说,最高科技奖得主年龄偏大,平均70多岁,最高90多岁,为什么不能年轻一点?在我国的登月工程、深潜、基因工程、制造业等领域,也有很多突出的、年轻的科学家。

  有人还以诺贝尔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来对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55.4岁,物理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为52.7岁,生理和医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6.5岁,以此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老迈”。

  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选教授也曾经多次表示,当他26岁处于第一个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等到50多岁以后,反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

  有研究科学史的专家认为,相比科研成果而言,科技奖励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我国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就规定,所有项目必须应用3年以上方可推荐,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从2012年起还要求整体验收两年方可推荐,以此来增强项目的时间沉淀和实践检验。

  当然,这一点诺贝尔奖也不例外,电影《美丽心灵》原形约翰·纳什早在1950年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但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则是44年后的事。

  但对中国来说,还不完全一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成智教授就曾表示:“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是基于一个具体的成就,而中国最高科技奖则更侧重于科学家的自身经历,主要看科学家是否主持过大型工程,还看科学家的研究及成果是否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科学家年龄越大,经历就越丰富。当然,因为要经过层层选拔,所以可能还涉及论资排辈的问题。”

  为什么45岁以下青年学者所占获奖者比例不大

  不仅仅是国家最高科技奖在呼唤青年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其他三大奖也期待更多的青年科学家。

  对青年科学家来说,40岁、45岁,则对应着一个获得某项称号或申请某个科研项目的门槛。

  比如,长江学者申报中,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中国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对象是指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研究人员;“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对象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均不超35岁,等等。

  对不少年轻学者而言,只有在某个年龄节点之前跨过门槛,才能申请到更有含金量和学术价值的项目,也就得到了作出重大成果的机会,不然,冲击国家科技大奖只能是“痴人说梦”。

  然而,45岁以下青年学者能挑起大梁的毕竟是少数。高会军便是这少数中的佼佼者,但即便他这样29岁就评上正教授的未来之星,也很难申请到国家级项目,而更多地是在某一位院士或“学术大牛”的牵引下,来承担其中某个分支,他说这是因为“还年轻,积累不够”。

  “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和部委的各种咨询决策中。这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处于科研一线,才能够把握学术前沿。”高会军对记者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兴波说:“从现在来看,我国对科技工作者贡献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老一代科学家身上,一说到著名科学家就是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陈景润。”而国外创新人物多是青年成名,前天是牛顿,昨天是比尔·盖茨,今天就是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了。

  青年必须接棒!

  本报北京1月9日电

  原标题【 国家科技大奖呼唤更多青年才俊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