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炼行业领跑山东去产能

01.06.2016  06:49

‍‍‍‍‍‍‍‍

5月25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委争取国家进口原油政策、推动地炼行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报道。现全文刊发如下:

炼油行业“去产能”,是我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主动加压。去年2月,国家有条件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我省地炼企业在“吃上细粮”的同时,果断淘汰落后产能,许多地炼企业甚至把发展重心由炼油向炼化的下游产业延伸,“去油化”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新方向。‍‍

‍‍‍

今年一季度,地炼企业原‍油进口大幅增长成为全省稳外贸促增长的重要支撑,产能利用率、经济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地炼行业成为我省“5+4”去产能的排头兵。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已累计淘汰2375万吨

按照国家发改委相关政策,赋予地炼企业原油指标坚持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淘汰多少落后产能就可按比例置换进口原油配额。这意味着我省地炼企业在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然。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4家地炼企业加入使用进口原油大名单。”省发改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介绍说。

4月29日,中国石化联合会专家组通过了对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的现场核查。至此,我省今年又有鑫岳燃化、恒源石化、清源集团3家企业通过核查,新增可使用进口原油994万吨/年,全省通过核查进口原油总量达5137万吨/年。

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为地炼企业加快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记者了解到,国家放开原油进口权之前,我省地炼企业的原料均为杂质较多的重油,炼化成本极高,且经常出现断供情况。而进口原油放开与淘汰落后挂钩,大大优化了企业装置结构,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进口原油的获得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环保水平有明显提高,企业的经营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为延伸产业链、创新产品结构提供了必要前提。”东明石化集团董事长李湘平介绍说,东明石化主动淘汰了自有落后装置3套、落后产能350万吨,获得使用进口原油750万吨/年。

地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尽管付出了一定代价,但无论是从安全生产的角度,还是从环保、产品质量、能耗降低等方面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公司淘汰了230万吨的落后产能,获得了331万吨/年的进口原油使用权。”京博石化总经理栾波表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实现了原料的结构升级,为今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14家地炼企业共承诺淘汰省内落后炼油装置36套、能力2870万吨。目前,已累计淘汰炼油装置28套、落后产能2375万吨,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的2017年底前淘汰1200万吨的任务目标。庆云鑫和化工有限公司等11家中小企业的15套装置,通过市场化兼并运作,实现了退出转产。

政策红利助推升级  一季度炼化利润占全国七成

随着我省越来越多的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企业借势改造升级,产能利用率、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东营齐润化工有限公司常减压装置轻油收率由20%提高到了45%左右,获得进口原油配额之前的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目前开工率达已到80%左右。

今年一季度,全省炼化行业增加值增长33.3%,同比提高20.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约占全国的七成。”省发改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介绍说,一季度已正式获得国家批复的11家地炼企业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5%以上,其中,东明石化、亚通石化原油加工量同比分别增长40%和107.8%;企业按要求淘汰落后装置后,保留炼油装置的产能利用率超过70%,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去产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产能的盲目扩张。目前我省地炼行业的升级改造,是在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腾出了市场空间的前提下进行的产业链条再延伸。“吃上细粮”的地炼企业加速升级改造,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将加速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尽快完成市场重组。

截至目前,我省东明石化、中化弘润、垦利石化、利华益集团、亚通石化5家企业共进口原油1035万吨,成为拉动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的新动力。一季度,上述11家地炼企业共实现利润7.2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实现利税40.6亿元,同比呈现大幅增长,其中,寿光鲁清石化、淄博汇丰石化实现利税同比实现翻番。

我省地炼企业油品质量和节能减排也借势提升。我省14家已通过核查的企业均于去年底提前完成了油品升级,综合能耗由原来的约80千克标油/吨降至66千克标油/吨。

拉长延伸产业链条  去油化”成转型新方向

落后产能的淘汰,也激发了地炼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原料瓶颈突破之后,地炼企业已开始向下游产业延伸,“去油化”成为转型升级新方向。垦利石化新开工的120万吨石脑油综合利用装置,将填补省内空白,新产品附加值或将增加3倍左右。利华益集团今年将投资40亿元,建设10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等高端尖端项目。“集团规划打造价值链顶端整合者和中高附加值创造者。” 利华益总经理魏玉东说。

要引导企业向平台化转型,从垂直价值链的旧业务模式转为集生产、研发、物流、交易等一体新的平台模式,从行业中的一环转型成全产业链的平台,在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对于“去产能”,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这样认为。

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落后产能的淘汰,让越来越多的地炼企业逐渐回归同一起跑线。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企业如何修炼自身内功,如何在转型升级的新路上走的更远,成为众多地炼企业掌舵人所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会把发展重心向炼化的下游产业延伸,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等领域进军。”李湘平介绍,东明石化计划新增投资700亿元,加快建设涵盖油品、合成树脂、有机原料、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等五大类60多个产品集群。

此外,我省部分地炼企业围绕“完善产业链条,加快转变定位、投资合作、补齐短板”,加速国际化合作步伐。岚桥石化成功并购澳大利亚西部能源项目,并投资30万吨级油轮(VLCC)项目,拓展全球能源供应链。

引导企业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鼓励骨干企业采取联合、重组、收购等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良性发展,将是未来我省推进地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省发改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