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理信息产业5年内力争形成完整产业链 达到千亿规模
当测绘队员遇上“马云”
“冷门”地理信息产业5年内力争形成完整产业链,达到千亿规模
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地理信息产业加强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到2020年,逐步形成涵盖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和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地理信息企业达到1500家左右,全省地理信息及相关产业年总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画地图”的冷门小产业,如何能成长为千亿产业?当“测绘队员”遇到“马云”,将发生什么事情?
打通线上线下的最佳入口
济南市民冷女士最近用手机下载了一款名为“济南公交”的手机应用程序,公交车离自己还有几站,一目了然,再也不用紧张地翘首等车了。不急的话,还可以买一份早点带着。
不光是坐车。找饭店、找修车行、找理发店、找停车场……消费者的很多需求是在地图搜索中表达的。这就是时髦的“互联网入口”,入口就是需求,就是线上和线下的交点。
“人们的活动80%与位置相关。提供服务要首先搞清楚你在哪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省国土资源厅测绘行业管理处处长袁振林告诉记者,“比如你搜索‘饭店’,推送的次序会是离你由近及远的。商家还可以根据你的行动轨迹,差别化地向你推送广告和赠券。现在几乎所有的程序——就连美图程序都要问你在哪儿。”
“地图被视为互联网服务的门户,打通O2O(线上线下)的最佳入口。”国家测绘局2014年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研判报告称。
于是,一个扛着各种仪器的测绘队员,就这样被互联网大鳄“盯上了”: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高德地图;2014年,腾讯成为四维图新的第二大股东;而百度有自己的“百度地图”。至此,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全部完成其地理信息服务布局。
传统产业借力“地图”升级
对我省来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地理信息服务也大有用武之地。
电力巡线是一例。以往单纯用GPS定位,误差在50米左右。巡线工发现路东的线塔有故障,检修工按地图定位,可能跑到路西去了。要增加准确性,需要在5公里之内设一个基站。人动,基站也得跟着“挪”。
而眼下,我省用上了“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定位误差一下子缩小在10厘米之内,再也不用‘拽着基站跑’了。”省国土资源厅国土测绘处齐世敬说,除了电力,该系统在林业、铁路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
在公共管理领域,地理信息的用处也很大。2011年4月18日,泰山余脉突发山火。省国土测绘院受命使用无人机穿越火场进行航摄,精确标定了火点位置,这是我省在公共应急中首次使用无人机。在汶川救灾、新疆反恐等战役中,小小的无人机也发挥了大作用。
现在,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电子地图是底图。地图数据是三维的,还可以自动量算。省国土测绘院研发中心主任相恒茂告诉记者,他们开发了一个安保应用,可利用楼高数据,自动计算楼顶的狙击手能控制的范围,测算哪里是盲点,在地面部署相应警力。
相恒茂介绍,2011年,该院承担的山东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目前已有公安、国土、财政、税务、住建、海洋渔业等35个省级部门、80多个信息系统使用。
终端应用叫得响的品牌不多
机遇面前,我省地理信息军团的实力如何?据测绘行业管理处掌握的数据,我省目前拥有测绘资质的企事业单位有780余家,其中,甲级资质30多家,乙级90多家,其他为丙、丁级。分布在房产、水利等30多个行业,年测绘产值20亿-30亿元。
“这是按照传统的测绘行业统计办法。社会的应用和增值服务,比如山东移动推出带定位功能的‘校园卡’,没有统计进去。”袁振林说,“5年后的千亿计划,是包括相关产业的。”
“目前,我省测绘单位主要致力于数据的获取、处理,不乏‘独一手’的名企名院。而终端应用上,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应该大力加强研发,占领高附加值的部分。”袁振林说。
从数据获取、处理、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的产业链来看,我省的产业链初步搭起了框架。在位于潍坊高新区的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李刚介绍,自2012年启动以来,现有27个项目进驻,预计今年产值接近20亿元,2017年达150亿元。
李刚说,地理信息产业的链条很长,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包揽全部环节,集群发展可发挥“1+1>2”效应。企业可共享院士工作站、云计算中心、孵化器、商务洽谈空间等公共资源,可以组成产业联盟,派一个代表投标,多家分享蛋糕;可以互相协作处理数据。
“以前,企业获取数据资源成本较高,而自己知识产权又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基地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提出对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开展数字(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等社会化应用和增值服务的,按国家收费标准减免30%—50%,用于公益服务的免费使用。率先在产业基地所在市建立厘米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免费的北斗导航定位服务。这将有效降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成本。“《意见》的出台对行业是一大利好,期待着政策早日落实。”(记者 杨学莹 通讯员 滕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