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军垦见证60年居住变迁:从“地窝子”到高楼
中新网库尔勒5月12日电 (杨厚伟)“如今边疆的发展突飞猛进,一天一个样;职工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楼房,我做梦都笑醒了....。.”说起60年来的发展变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神宇公司83岁的退休干部杨忠奎,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有着一肚子的心里话要说。
难忘三年“地下生活”
出生于1933年的杨忠奎,1951年曾是四川的一名公安人员。1955年1月,单位有进疆工作名额,年仅22岁的杨忠奎连续递交6次申请要求到新疆兵团工作,两个月后,杨忠奎被批准为首批进疆工作的公安人员,带着50多人经过了46天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新疆巴州巴尔格扎(现第二师22团)。
杨忠奎老人告诉记者,就在下车后的那一瞬间,他的心凉了半截,出现在眼前是一片荒凉的白茫茫的戈壁滩,原本心想可以在房子里歇歇,没想到10分钟后到达住处,让他更加目瞪口呆。
杨忠奎老人说:“当时想这哪是什么房子啊,想像中的军营却是听都没听说过的“地窝子”,就是地上挖个坑,胡杨树当作梁,红柳枝盖个顶的“房子”。晚上睡觉时,遇到刮风天气,尘土直往下掉,只好在头上蒙个面粉袋子睡觉。”
“地窝子”的顶几乎平行于地平线,如果不是家家户户的“地窝子”上立着一截土块烟囱,走在房上根本不知道下面是住人的房子。住“地窝子”,最怕遇到下雨天气,一旦灌进雨水,就要赶快拿水桶、脸盆往外端房子里的积水,否则“地窝子”被水一泡就会倒塌。“地窝子”只有一个小小的天窗,房子里白天几乎是黑的,晚上,杨忠奎的妻子和许多女职工们一样,坐在煤油灯旁缝衣物、纳鞋底,靠烧红柳棍、胡杨木取暖,一个夜晚人的脸上被熏得黑漆漆的。
杨忠奎的两个儿子相继在这样的“地窝子”里出生,一家子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地窝子”里,足足生活了三年时间。
陪伴整整三十年的土块房
杨忠奎就这样带着家人扎根边疆,过着居无定所的流动生活。先后住过“芦苇窑洞房”、“红柳梧桐枝房”,直到1958年的春天,终于盼到连队要修建土块房了,杨忠奎和家人高兴得不得了,打土块修建房子的干劲可大了。
杨忠奎老人告诉记者,为了快点住进土块房,每天天不亮,他就到了土块场。打土块是个特别重的体力活,端着模具倒土块是最累的。一块湿土块重达5、6公斤,模具重达15公斤以上,每天要端着40多公斤重复走170余次。“苦”、“累”吓不倒我们,最要命的是吃不饱,没有力气打土块。
杨忠奎老人说:“当时每人每月只有25斤口粮、100—200克清油,顿顿吃高粱、包谷面窝窝头,吃咸菜、土豆、白菜“老三样”,要想吃上肉只有盼到过年了。”
为了能填饱肚子,杨忠奎和爱人一收工就去捞鱼草、挖野麻根、采沙枣叶,然后晒干剁碎后参在包谷面里吃。老一辈军垦职工们在饥荒的困难年代,想出了很多办法。大家还就地取材,制作出人造食品。把玉米芯子磨碎掺和一定的面粉做粗质饼子,这在当时还是上乘食品。包谷杆子粉碎下锅用水煮干,剩下的淀粉掺和面粉蒸馍炕饼,那时家家户户都把甜菜渣掺和在玉米面里,蒸出来的馍馍带点甜味,口感还不错。
当年秋天,在众人的努力下,六栋土块房建成了。房子的墙里墙外抹的是草泥,房顶上铺的是苇草,杨忠奎家分到了一套只13平米的土块房,和“地窝子”比起来,土块房光线好了许多,也不潮湿,不再遭受“房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外刮大风屋内灰呛鼻”、的罪。
杨忠奎老人笑着说:“当时的房子不能和现在的比,可在那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毕竟‘地窝子’变成了土块房。”
老人回忆,居住环境有了改变,但家里穷,不要说家具了,就连睡觉的床板都没有,杨忠奎老人就和妻子用红柳、胡杨枝条编个抬把,上面放些麦草,再铺上褥子、被子,就成了一个床,把麦草捆成两个小捆捆,用布包起来就是枕头。当时在连队流行着“农场好,农场好,住的洋房三尺高,下面立着四根棍,上面盖着芨芨草。”这一住,土块房就陪伴着杨忠奎一家整整30年。
从红砖房到楼房梦想成真
1987年,杨忠奎所在的单位从塔里木搬迁到库尔勒塔什店,这才真正告别了“地窝子”和土块房,一家七口如愿以偿的住进了红砖平房,虽说才38平方米,还没有自来水,但通上了电,烧上了煤,到城里有班车。杨忠奎住在红砖房里感觉可舒服了。
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杨忠奎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也吃上了自来水,春夏秋冬新鲜蔬菜、水果样样有。几个儿子相继长大、成家立业。杨忠奎和老伴再也不用向从前那样天天计划着如何从牙缝里省着过日子。
2006年,杨忠奎花了6万多元钱,在库尔勒购买了一套54平方米的楼房。楼房里电灯电话、电视电脑;窗明几净,还有阳台,看外面的风景一目了然;干净节能的天然气管通到家,再也不为生火烧炉子而烦恼,想洗澡,一扭开关,热水直下。
如今,杨忠奎老人83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每个月领着养老金。白天杨忠奎和老友们出去散散步、聊聊天,晚上在家看看电视。
在采访最后,这位见证了60年来新疆建设和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变化的老军垦对记者说:“从“地窝子”到高楼,几十年前党和国家号召杨忠奎来新疆时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今天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