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72岁老人照顾5个特殊孩子 坚持3年啥也不图

03.12.2014  23:48

  孙仁义和5个不能自理的孩子。

  在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南屠苏村,一间废弃的教堂里,72岁的孙仁义照看着5个日常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孩子。天一亮,孙仁义起床烧水做饭,给孩子穿衣洗脸喂饭,晴天带他们在门口晒太阳,雨天看着他们在屋里玩,照顾孩子衣食冷暖,3年里天天如此,没有福利也没有报酬,村里的人都问他图啥?孙仁义说:“这些孩子可怜,没爹没妈的。我年纪大了,能有吃有喝,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

  “孩子没爹没妈的,可怜”

  见到孙仁义老人时,他正骑着电动三轮车从外面回来。一件皮夹克,里面大小不一、厚薄不均地套了4件衣服,头顶的帽子没掩藏住鬓角的白发。“听说小卖店里棉鞋10块钱一双,我刚去看了,给孩子们添了双鞋。”孙仁义笑着说,这个天说冷就冷,没有棉衣,他就在夹克里面多套了几件衣服。

  应许、恩雨、恩典、乐乐、蒙恩,是孙仁义照顾的5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日常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吃饭、穿衣、上厕所等都需要人照顾。此时,孩子们身上穿着棉衣、棉裤和棉鞋,正在门前晒太阳,帮助孙仁义照顾孩子的王爱琴在一旁看着5个孩子。

  “昨天天冷,就给孩子们穿上了棉衣棉鞋,就怕他们冻着。”孙仁义说,11月30日,蒲公英公益平台临沂站的爱心人士,给孩子们送来了棉衣和棉鞋。

  在南屠苏村,说起孙仁义和5个孩子,村民们都知道这个“孤儿院”的事。村民口中的“孤儿院”,是基督教堂改成的,整个空间被分割成三部分,南北两侧分别是几个房间,中间是过道。孙仁义住在南侧靠东的一间里,北侧的三间屋子是5个孩子睡觉的地方。南侧靠西的一大间原本是教堂聚会的地方,现在孙仁义在这里给孩子烧水做饭,是孩子们吃饭和玩耍的地方。

  3年前,外出打工的孙仁义回家照顾患有偏瘫的老伴,这期间,经常帮忙照顾村内“孤儿院”的孩子。“之前这里有10多个孩子,之后一些被带到杜家村那边的孤儿院,这5个孩子被留在了这里。”孙仁义说,后来老伴去世,他没事情做,又觉得这些孩子可怜,就开始照顾他们,彼此也好有个伴。

  村里有人不理解,包括孙仁义的子女也不理解他的举动。“别说是不给钱,就是给钱也没人愿意去照顾。”一位村民说。没有报酬福利,每天都要一日三餐给孩子做饭,照顾5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在一些人眼中又脏、又累、气人、讹人的活,孙仁义三年如一日地做着。

  “其实我也没想过别的,就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能有吃有喝,有个遮风挡雨住的地方就行。这些孩子可怜,没爹没妈的。”孙仁义说,他没想过为什么要照顾这些孩子。

  “能干一天就照顾他们一天”

  每天,天一亮,孙仁义就起床,给孩子烧水做饭,两壶水、5个孩子加一个大人的饭,要做两个小时。“拾掇上锅里的饭,放在炉子上煮着,我就去叫孩子们起床。”孙仁义说,5个孩子中,恩雨和应许的自理能力差一些,孙仁义每天要给他们穿衣服。孩子们起床后,炉子上的饭基本熟了,给孩子舀好饭,放在桌子上,再喂恩雨和应许吃饭。“他自己吃的话,吃一半掉一半,我就喂他。”孙仁义说,喂孩子吃完饭之后,他才腾出一点时间来吃饭。

  在南侧西面屋子里靠门的东侧,放着一个电磁炉。“这个电磁炉是我3年前回来时,从外面带回来的,这3年一直用它烧水做饭。”孙仁义说,他们没有电视,就烧水做饭用电,每天两度电,一块钱。门西侧,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是一些洗刷好的碗盘、筷子等,桌子旁边的地上摆着酱油、盐等。墙角处,放着米和一些面条。

  “那些都是好心人送来的。吃的菜基本上是自己种的,这个季节,吃得最多的是大白菜。”孙仁义指着墙角的面条说,每天的主食基本是米饭和面条。

  吃完饭差不多十点钟。“冬天天短,基本就是上午九点钟吃一顿,下午四点钟再吃一顿,中午给孩子吃些饼干垫垫。”孙仁义说。天气好的时候,孙仁义会把孩子带到门前的水泥地上晒太阳,一个约2米长的板凳,5个孩子坐在上面。

  “蒙恩是这里面惟一一个会说些话的,但是你不问他他不说,但他对人和事很好奇,看到不熟的人来,他会一趟趟地看;恩典比较亲人,看见人就笑,有时候见到来的人会亲亲抱抱。”孙仁义边看着孩子边说,对于5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他如数家珍。

  提到未来,孙仁义也很惆怅,年纪大了,不知道自己还能照顾他们多久。“能干一天我就照顾孩子们一天,真的不能干了再说。”孙仁义边说着,边笑着看对他笑的恩典。

  记者 郇恒雪 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