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多赢成效
自2009年国家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黄岛区不断探索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与资金分配管理办法,通过发挥绩效考核与资金分配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引导基层单位树立起“质量为先”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了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提升了项目服务质量,切实取得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形象、机构得发展”的多赢预期效果。
一、完善资金拨付管理机制,提高资金支出率及合规率
近年来,黄岛区始终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 “先预拨、后清算”的管理模式。资金预拨和清算充分考虑村卫生室月考核情况、各辖区合格健康档案数量以及项目有效工作量等因素。一是村级经费预拨。对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村卫生室,各镇卫生院根据辖区村卫生室在岗乡村医生绩效考核情况,每月综合核定一次发放补助人员名单,由区财政直接通过乡村医生个人银行账户预拨一定数额的基本补助,既保证了乡村医生日常开支需要,又强化了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日常监管机制。二是镇级经费预拨。根据项目工作进度,定期以镇卫生院为单位通过青岛市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统计其辖区内合格健康档案数量和服务工作数量,分批次对项目资金进行预拨。由于基层单位提前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可以结合实际提前安排项目工作,及时列支项目资金,减轻了基层资金垫付压力,激发了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三是年度资金清算。每年年底之前综合各基层单位年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和绩效考核等情况进行年度资金清算,分配形式主要是有效工作量绩效补助、综合打包补助和奖励性补助三种,各单位年度拨付的补助资金实行多退少补,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上述资金管理模式既保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实现了服务项目的有序推进和项目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年终一次性拨款,导致数额较大而无法短期内规范列支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违规支出因素,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支出率及支出合规率。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核是把双刃剑,利用好能提高工作质量、服务数量和工作实效,否则会出现反作用或副作用。为此,黄岛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一是明确绩效考核及补助标准。年初积极征求财政部门意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制定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和资金分配办法》,明确各服务项目的补助标准,为绩效考核和资金分配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加强项目工作培训学习。定期组织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学习项目工作规范、资金拨付标准、绩效考核要点等,确保每名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均能掌握“工作如何干、考核如何考、资金如何分。三是树立“质量为先”的工作理念。将资金分配与有效工作量挂钩,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对基层单位实施绩效考核时,不但要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赋分,还要判断基层单位各项目工作量的合格率,通过合格率来核定各单位信息系统中的有效工作量,根据有效工作量和补助标准计算各项目的补助经费,督促基层单位一方面要抓好工作数量和管理率,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工作质量和规范管理率,同时还要兼顾服务态度、提高群众满意度。四是树立“统筹兼顾”工作理念。发放奖励性补助时完全依据年度绩效考核成绩排名确定,分配综合打包补助资金时也是根据年度绩效考核成绩确定实际发放比例,积极引导基层单位既要重视列入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点项目,又要统筹兼顾部分投入大、收益小的薄弱项目,以便在绩效考核时整体获得较好的成绩排名。
三、建立利益共同体管理机制,提高镇村一体化管理能力
在项目工作绩效考核与资金分配上,该区将镇卫生院及其辖区村卫生室作为一个绩效考核和资金分配整体,同时在资金分配时硬性规定各镇卫生院分配到村卫生室的资金不得低于其服务人口筹资总额的48%,不得降低单项补助标准;督促各镇卫生院不断加强村卫生室管理,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工作督导和绩效考核,通过提高工作数量和质量来整体提升辖区绩效考核成绩,以此确保本辖区补助资金的整体收益。同时,为确保村卫生室补助资金不会超出应发总额,各镇卫生院通过严格实施绩效考核来控制村卫生室各项目的有效工作量及资金拨付比例。这种绩效考核和资金分配模式真正建立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镇村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关系,有效扭转了以往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上级指挥下级、经费互不影响”的单打独斗局面,进一步提高了镇村一体化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