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白天长达14小时37分 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
昨天0时38分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即将到来。由于靠海,受到海洋调节明显,青岛市区正式入夏还得等上几天,但青岛其他区市都已入夏,其中即墨和平度最早。昨天夏至日,白天的时间长达14小时37分钟,比去年冬至日长了近5个小时。
夏至比冬至长了近5小时
昨天0:38迎来了今年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今年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而夜晚则最短。位置越往北,白天时间越长,海口约13小时,北京约15小时,到了黑龙江漠河白天时间长达17小时以上。
根据青岛市日出日落时间表,昨天4:42日出,19:19日落,白天的时间长14小时37分钟。去年冬至日,岛城的日出时间为7:05,日落时间为16:48,白天时长只有9小时43分钟。与冬至日相比,岛城夏至日白天时间长了5个小时。
市区外其他区市已入夏
昨天,岛城上空艳阳高照,沿海地区出现轻雾,市区最高气温为24.2℃,全市最高温出现在平度30.1℃。从节气上来说,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而对青岛来说,夏至过后,是青岛由春天进入夏天的真正转换时期,市民将逐渐告别凉爽天,迎接夏日的考验。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未来一周我市以多云间晴天气为主,24日~25日南部及沿海地区将有阵雨,风向以南风为主,沿海最高气温稳定在23℃~25℃,内陆地区最高气温28℃~32℃。
在气象学上,正式入夏的标准为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市气象台气象专家介绍,目前青岛除了市区以外,其他区市都已进入夏天,其中即墨和平度最早,在5月30日就入夏了,分别比常年提前了18天和20天;其他区市在6月11日入夏,比常年偏早8天~17天。青岛市区由于靠海,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每年入夏时间也最晚,从往年来看,一般是在7月2日左右正式入夏。今年市区入夏应该会比常年偏早几天。
夏至后强对流天气增多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常常带来局地灾害。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时节,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据了解,6月中旬,我市7站旬平均气温23.7℃,比常年同期高1.6℃;旬极端最高气温29.4℃(12日市区)~36.5℃(12日胶州)。而旬平均降水量8.1毫米,比常年同期少18.6毫米,部分地区出现旱情。旬内出现几次分散性的阵雨或雷阵雨天气,降水分布不均,莱西旬初和旬末雨量较大。
据气象专家介绍,今年是厄尔尼诺持续发展的一年,对我国的影响是南涝北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段时间以来,南方地区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天气,而北方则降雨明显偏少。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近日通报显示,河北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露头并发展。截至6月19日,山东省作物受旱面积达129万亩。市气象台气象专家介绍,岛城将在7月上旬进入汛期,这比常年偏晚。在汛期之前,局地、短时对流性降雨出现,但难以缓解干旱少雨的状况。预计今年汛期雨量在360毫米~410毫米,其中六七月份偏少,8月偏多,总体比常年偏少。另外,8月份或有台风、热带气旋影响青岛地区和近海。
“夏至三庚数头伏”
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
据新华社电 22日,夏至。 “夏至三庚数头伏”,专家提示说,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专家介绍说,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专家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共计40天。(记者 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