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老百姓如何感受中国经济转型
知道是信赖的前提,而信赖则是影响的开始。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了解也有着一个从知道到信赖,从信赖到受其影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不谋而合。
2004年圣诞,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惊奇地发现,在39件圣诞礼物中有25件是“中国制造”。而且不光是圣诞礼物,她家中的台灯、玩具、袜子都产自中国。
观察到这一现象的邦焦尔尼随后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她发现,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短短数年,全球化发展已经令美国消费者完全无法离开中国产品了。
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进出口总额仅5097.68亿美元;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已达3.9586万亿美元,是加入世贸时的近8倍。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或许是中国经济和世界互动的第一步。通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加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商品越来越为人所知道。但知道并不意味着一定喜欢,更不意味着信赖。
事实上,就在邦焦尔尼写那本书的前后,中国产品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引发过质疑和担忧。例如含铅玩具、含硫石膏板、含三聚氰胺宠物食品等等。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中国商品一度被视为是廉价和劣质的代名词。
但情况已然改变。新华社记者在越南首都河内街头采访时,一个当地男生兴奋地掏出自己的小米手机。另外两位女生在被问及知道什么中国品牌时,笑着回答说OPPO。
调研机构贾纳研究对越南、菲律宾、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调查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小米是最优质的智能手机,10%的受访者认为是OPPO。
在埃及开罗大街上,一位受访者还对新华社记者提到了比亚迪品牌。自2009年首辆比亚迪F3汽车在埃及下线以来,比亚迪在埃及和非洲市场快速发展。而在美国,2月11日,美国加州羚羊谷交通运输局宣布订购85辆比亚迪电动巴士。可以说,正是中国产品日趋提高的可靠性,令其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莫愁前路无知己”,通过不断提升质量,中国商品终能赢得全球信赖。去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随着中国企业制造工艺的成熟化、精细化和体系化,中国商品已经摆脱廉价、劣质的标签,走上了质量和品牌建设之路。
3月10日,中国中车中标美国芝加哥7000系地铁车辆采购项目,是美国史上最大地铁订单,也是迄今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地铁订单。项目标的数量846辆车,金额达13.09亿美元。中国高端制造已经在质量、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得到世界的认可。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不只是中国商品,中国平台、中国方案也开始越来越多影响国外消费者、为外国企业创造商业机遇,甚至为其提供发展思路。
在俄罗斯街头,不少当地居民都对新华社记者提起阿里速卖通。调查机构SimilarWeb近期发布的统计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在线交易平台速卖通已经成为俄罗斯访问量最高的电商网站。
在巴西,阿里速卖通同样受到热捧,并已成为该国最大电商网站。当地居民还通过这一平台参与每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地分析人士认为,来自中国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影响本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街头,在谈到中国时,一位当地姑娘笑着对新华社记者说,脚下这条路就是中国帮助修建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给这个非洲国家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自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以来,中国对非洲的经济影响力已不仅体现在贸易领域,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项目融资,以及提供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等方面,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对外影响力的新方式。从知道到信赖,由信赖进而产生影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转化升级。
作者:金旼旼 乔继红 编辑:袁晶瑜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