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山东打造水污染防治升级版
“到2030年,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6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基本消除,除地质原因外,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省政府印发《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备案,这标志备受关注的“水十条”在山东正式落地。
水是环境,也是重要生产力。方案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促进科学发展”三条主线,规划了未来35年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将全面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水陆统筹、河海兼顾,打造山东水污染防治升级版。
记者获悉,这个方案,历时半年,四十几易其稿,征集意见240多条。省环保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2次组织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召开专题研讨会,先后3次征求35个省直部门和17市政府意见,征集意见240多条,修改完善后,经清华大学、中国环境规划院等有关专家评审论证通过。
适当提前于全国水平
方案明确提出了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这一跨越35年分为三个阶段的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目标:
——到2020年,省控重点河流基本恢复水环境功能。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60%以上,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85%、60%和25%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控制在10%以内);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8%。
——到2030年,省控重点河流全面恢复水环境功能,水环境风险得到控制,水环境生态系统基本恢复。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6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基本消除,除地质原因外,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
——到本世纪中叶,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水环境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据省环境规划研究院院长谢刚介绍,方案的目标设定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并适当提前于全国水平。我省提出上述三个阶段性目标,建立在我省省控重点河流2010年恢复鱼类生长、2015年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等的基础之上。
考核注重百姓直观感受
“多年未见的白枕鹤、小银鱼等珍稀物种再现南四湖”、“59条省控重点河流恢复鱼类生长”……在山东水污染防治历程中,突出环境与人的情感互动、注重老百姓直观感受是一突出特点。谢刚告诉记者,方案在指标考核上,由单纯考核COD和氨氮等常规污染物向全指标扩展,特别注重水污染治理成果与百姓直观感受的切合。
记者注意到,在方案中,水污染的治理目标范围,从单纯的地表水质量指标向地下水、近岸海域、饮用水、黑臭水体扩展,同时增设“滩涂底泥重金属治理、化工企业聚集区地下水污染防控”,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安全保障”等,将百姓关注化为治理需求,强调确保环境安全、系统治理涉水问题。
为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山东省政府参照国务院“水十条”任务分工,将《方案》确定的10项任务和15项措施逐一落实到35个省政府部门、直属单位(其中牵头部门19个)和17市人民政府,每条任务、措施均可量化、可考核、可追责。
强化地方党委政府责任
方案提出了15项保障措施,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明确“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终身追责”,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要求,落实地方党委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同时,按照水生命周期和系统治理的理论,将“治、用、保”延伸细化为10项重点任务。
治,就是实施全过程水污染防治。其中,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建立断面水质目标倒逼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阶段性水环境质量目标,逐步加严污染排放标准;在城镇生活污染防治方面,将解决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环境和垃圾沿河堆放问题作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在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防治方面,通过探索建立农业农村污染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治理模式,解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染问题。
用,即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一方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提高工业、农业和城镇用水效率,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代价。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开源”,合理布点高耗水企业,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行政辖区内再生水循环利用,充分利用我省每年产生的56亿立方米再生水。
保,就是要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生态红线,严格城市蓝线管理,依据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实施重要饮用水水源及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化工企业聚集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专项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制定实施退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恢复河流历史走向和湖泊原有水面,修复流域原有生态功能。
报道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109/Articel01006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