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调查:月均两千算中等 与年级成正比
各大院校新生已经正式步入大学生活。为迎接新学期,日前,不少新生利用父母亲朋给的“升学红包”置办了各种“行头”,如手机、电脑、衣服等等。这些“行头”究竟花费多少?大家又是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一花销?
记者走访我省多所高校,调查发现,新生入学花销情况因人而异,消费心态偏理性。
“开学前买手机花了1200元,没买电脑,衣服基本没买,开学以后零零碎碎花了差不多一千元了。”9月27日,就读于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学生晓娟告诉记者,“同学消费情况因人而异,有家庭条件困难的,但也有条件好的同学,手机、笔记本电脑、高档手表配备齐全,情况差别挺大的。总体消费水平应该会比我高一些。”
同样在济南上学的新生孟祥臻告诉记者,他把父母给的钱当生活费,而用自己假期赚的钱买了一部iPhone 6s手机。“父母经过‘精密计算’,规定每月给我2000元生活费,剩下的开销都是自己办辅导班挣的。上大学前,我和同学一起辅导初升高的学生,赚了一笔钱。”孟祥臻言语间充满着自豪感,他坦言自己对科技产品比较感兴趣,尤其是苹果产品。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买个1999元的小米手机,一年之后只能卖六七百元,而如果买个5000元左右的iPhone 6s,等到下一款出来时还能卖3500元。在一年换一部手机的情况下,成本是差不多的,体验却差很多。“当然,是否买高价手机也要视自己的经济、需求情况而定。”
采访时,不少新生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大学生消费应该量入为出,反对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攀比,也不赞成条件好的学生铺张浪费。“没手机真的好麻烦,衣服鞋子肯定是必需品,现在学习也很需要电脑。关键看自己的家庭条件,适度消费。”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的小军说,“我的行李箱是姐姐买的,手机是姐夫送的,其他东西是妈妈给钱买的。东西都不贵,很实用。”
新生消费普遍偏“理性”,那么,老生情况如何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我现在每月大概花2000元,在同学中算是中等水平吧。”在省城读书的大四学生杨坤感叹,“大二之后,奖学金、兼职外快等使手里的钱变多了,朋友交往也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会玩了,报班考证的也多了,所以大学生的消费与年级基本‘成正比’。尤其现在到了毕业季,同学们找工作和参加考试的花费也会增多。”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各校园里有不少网购送货点。有的学生宿舍楼前,有好几家快递公司的送货点,大大小小的包装盒摆了一地。清华大学今年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56.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1000~3000元,28.2%的大学生每月消费3000~5000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为21392元,每月平均1782元。两相比较,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不低。而近段时间以来,有些大学生身陷“校园贷”悲剧,也引发社会关注。
“中国大学生经济不独立,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而且数额较固定,所以大学生消费时大多还是谨慎的,力求物有所值。”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学教授孙清平说,“但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追求新潮、时尚是其消费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而且,社会上的攀比之风、虚荣之风对大学生也有实实在在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谈到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孙清平表示,“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合理消费、健康消费,家长和学校也要对学生加强理性消费的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