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成功 山东段沿线保护开发动静不大
大运河山东段经过台儿庄、济宁、泰安、聊城、临清、德州等地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成为我省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山东段承载了齐鲁文化遗产中相当大的分量,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大运河,对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进山东省委及省政协委员唐家品等纷纷出谋划策。 记者 杨芳 陈晶
“建议设立运河保护管理的统一机构。设立省级层面的大运河管理委员会,负责运河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协调处理与大运河相关的各项事务并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与江苏、河北建立省际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明确任务分工,落实保护管理责任,防止出现管理盲区。
“着力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带。逐步搬迁运河两岸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生态农业、绿色环保产业,构筑西部经济隆起带中率先崛起的生态经济发展高地。
争取早日复航 恢复沿岸风貌
民进山东省委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断流,大运河济宁以北段已经完全丧失航运功能和旅游功能,输水功能和生态功能也非常脆弱。济宁以南段的开发利用也远远落后于江浙两省。部分失去了运输功能的大运河,其运河的本义已经大打折扣。“可以说,大运河山东段正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而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古运河风光已成记忆,附载在运河两岸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消失之中。申遗过程中及申遗过后,沿线城市在规划建设和文化发展方面依然没有新举措,没能打好运河文化牌。
民进山东省委建议积极推进大运河泰安段的复航,搞好大运河“穿黄工程”以及黄河以北段复航工程的研究论证,待条件成熟时,和京津冀一道争取国家对“穿黄工程”和运河复航的支持,努力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此外,民进山东省委还建议着力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带。逐步搬迁运河两岸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生态农业、绿色环保产业,构筑西部经济隆起带中率先崛起的生态经济发展高地。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将大运河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布局,把大运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经济纽带。
恢复沿岸庙会、山会、河会 打造成民俗旅游资源
作为一条千年古河,大运河两侧旅游资源丰富,仅山东段就拥有文物点190余处,其中与河相关点50余处,与运河历史相关点90余处,此外还曾有庙会、山会、河会等,旅游资源丰富。唐家品曾对这些文物进行调查,发现戴村坝、南旺分水枢纽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旅游部门在制定全省旅游规划时,应该对这些资源给予重点考虑。同时借助这些古物点设计运河旅游路线,开展大运河文化、水浒之旅、文物考察、摄影绘画等旅游推介活动。”
除了唐家品,民进山东省委的委员们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认为山东应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旅游资源,和沿线省市一道推出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大运河品牌整体形象,提升大运河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搞好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济宁运河乐园、中华水上古城、苏禄王运河旅游区等重点景观的包装和推介,让游客体验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运河风情。
此外,民进山东省委建议应在旅游产品设计上狠下功夫,把山东的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