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运动猝死
运动猝死不仅发生在运动员身上,在现实生活中,因健身而猝死的事例也常见诸媒体和生活中,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醒人们,运动锻炼要讲科学。
适当掌握运动量
运动量是指运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由强度、时间、密度及运动项目等构成。由于各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不完全相同,所以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健身效果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因为运动量过小,健身效果甚微。相反,如果运动量过大,长此下去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健身目的,往往还会对运动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甚至发生猝死。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运动量是否掌握得当,应以运动后的疲劳能够较快恢复为准。具体说,是指运动后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仍然能以较好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并能再次轻松地参加训练或锻炼。放长一点儿说,本周运动锻炼所产生的疲劳,不会带到下一周。如果运动后所产生的疲劳到次日或数日后仍不能消除,就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减小运动量了。
此外,可以用某些指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实践和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心率与运动强度存在着浅性关系和个体差异。心率一般可用计数脉搏代替,测量脉搏是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通常把最大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
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的心率计算:
大强度≥最大心率×80%以上;
中等强度=最大心率×(60%~80%);
低强度≤最大心率×60%以下。
总之,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并持之以恒才有利于保持比较理想的体力、精力及防病能力。因此,专家建议每周3至5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快走或其他相当于步行6000步活动量的运动,就能达到运动效果。
合理制定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体育运动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特点,通过身体检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来确定运动项目、运动方法、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次数及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制定以健身为目的的科学运动计划,是以保障健身运动的实效性和安全性为前提,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
根据应用的对象和运动的目的,运动处方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①健身运动处方:针对普通人群,用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②竞技训练运动处方:用于提高专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③康复性运动处方:用于治疗慢性病或康复身体残障,能提高疗效,加速疾病的康复。
事先做好预防措施
专家指出,25%的猝死者来源于没有既往心脏疾病的人群。对运动员来讲,就是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身体检查和随访,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运动性心脏病和病理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初级预防更多的是要加强对病人的宣传教育,如推荐中小强度运动,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减少对抗性运动,要根据环境进行运动锻炼。
当然,猝死者绝大多数有冠心病史,因此要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加强预防,对运动员和普通人来说,关键是要减少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前期症状。平时加强注意,积极预防,就完全有可能避免不幸发生。
密切注意身体状况
运动猝死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突发疾病因素、不科学健身或长时间过度疲劳等原因造成。因此,运动健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与自身体力相适应的运动,尤其中老年人和体力较差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决定运动量,减少激烈程度。如果运动时一旦身体感觉不好,如发生头晕、头痛、恶心、胸闷、气喘、刺痛等情况,不能盲目坚持,而应暂停活动,休息片刻,或及时就诊。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老年人、有运动损伤史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此外,人们在冬天寒冷的气候环境里,如果运动方式过于激烈,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而导致猝死,可选择中午到下午2点之间进行锻炼,这段时间温度相对较为适宜,人们的情绪也比较稳定,比较安全。
发生猝死要现场急救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4至6分钟内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会死亡。所以如果发现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发现的人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CPR)急救,并立刻呼救或打电话求助。
在抢救时首先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然后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①压低额头,抬高下巴,以打开呼吸道;②以食指拇指捏住伤者鼻孔,向其嘴中吹气,观察胸部有无起伏;③以两边乳头连线中央胸骨处为按压处,双臂伸直十指交叉互相翘起,以手掌掌心按压,速度为每分钟100下,压下深度4至5厘米;④每按压30次向嘴中吹两口气,并以此为循环反复。
若身边有助手,可每个人循环5次再换人施救。反复上述动作直到伤者恢复心跳,人工呼吸则要做到伤者能够自主呼吸或救护人员来到为止,伤者恢复心跳后应立刻停止心脏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