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妹子为啥选择到郭塘坊村创业扎根
再过几天,就是四川妹子高星来郭塘坊村创业的第三个年头。
三年前,她还坐在广东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从事会计工作,如今,她却蹲在温室大棚内拾掇火龙果。“三年一晃就过去了,跟做梦一样。”高星笑着说。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高星不远千里来到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郭塘坊行政村,从事大棚果蔬的种植,她图啥?
面对记者的疑问,高星这样回答,“我喜欢农作物的种植,和泥土打交道的感觉很温馨、充实,便有了到北方种火龙果的念头。”
高星说,这是她职业转变的内因,可北方可以选择的村子很多,为何单单选择了郭塘坊村?“当时的同事推荐的,他说郭塘坊村大棚果蔬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不仅基础设施好、客源广阔,而且民风朴实、和谐安定。”
高星的同事没有骗她,郭塘坊村确实底子好,记者当天在村里采访时,也被该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种植环境所震惊。
郭塘坊村能有今天这副模样,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叫郭士军,现任郭塘坊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被牡丹区评为“区级头雁。”
“我们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开始于1998年,当时正值我回村干书记的第一年。”郭士军说,20年前,郭塘坊村和周边其他村子一样,没有产业,百姓大多自给自足,靠天吃饭。
郭士军到村后,干的第一件事在当地颇具轰动性,他说动本家亲戚,流转了他们15亩地,建了四个蔬菜大棚。“当时不少农民都没见过大棚,很多人图个新鲜到大棚参观。”郭士军说,他建大棚的目的就是想勾起村民的好奇心,然后用效益说话,让大伙儿跟着一块种。
在当时牡丹区农业局专家的帮助下,第二年四个大棚的蔬菜销售完,一算账竟然有2600多元的收入,郭士军得意地把账单贴在村委门口的告示栏上,当天晚上就有4个村民来到他家中。郭士军知道,他的目的达到了。
4个大棚如同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郭塘坊村村民的种植热情。村民想种没钱,村里出面给担保,鼓励村民从银行贷款。
发展大棚种植的第四个年头,不少外出务工的郭塘坊村人不走了,留下来在村里种大棚。
目前,该村果蔬大棚已发展到132个,占到都司镇的60%以上。“全村40%以上的土地都已经流转种植了果蔬,有一半群众种植大棚蔬菜。”郭士军告诉记者,“我当初那4个蔬菜大棚还在种,不过棚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土棚,换成了钢结构的。”
去年,郭塘坊村这132个大棚,年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同时,在大棚果蔬苗栽植和果实成熟采摘的农忙时候,当地及周边群众在此务工者达200余人,累计农忙时间在3个月左右,仅此一项就带动从业者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在郭塘坊村,六七十岁的老人不仅能在大棚打工,有的还能承包大棚种果蔬,拿出去都是种植能手。村民郭合芹今年58岁,去年和老伴一起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当年就挣了6万多元。
“种植所需的所有物资,给村里的合作社打上一个电话,商户就送上门来,服务特好。”郭合芹说,如果蔬菜得了什么病,村干部都会及时过来帮忙指导,也可以和技术员视频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大棚种植名声在外的郭塘坊村,也吸引来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前来加盟,不断做大了这块“蛋糕”。
牡丹区本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在该合作社的21个大棚内,黄瓜、西红柿、葡萄、韭菜等品种多样。“我们注册了‘本然缘味’商标,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牡丹区本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军说,“这些大棚都是经过测土配方和土壤净化的,所以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味道纯正,保证质量。”
今年,郭塘坊村的大棚开始升级换代,大棚2.0即将开启,“大棚集群”威力愈加强大,优质的果蔬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专业村”的名号越叫越响亮。
农村大众报记者 张超 通讯员 郜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