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鲁委员热议:高校应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提升(图)

03.03.2015  13:25

    3月2日,在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列车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教授解士杰(左三)准备向大会提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研究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建议》提案,引起了陈德展、杨文、韩圣浩等

委员的共鸣。

    去年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高考改革、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教育领域的每一项动态、举措,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教育问题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

     上大学“求职”更应“求知

    “现在高校教育有一种趋向,就是大家热衷于考证、热衷于走向社会,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否系统掌握了一门学科?”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山大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教授解士杰委员,谈起当前的大学教育,忧心忡忡。

    解士杰告诉记者,现在大学扩招使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考上大学,但当前的现状是很多大学生一跨进校门就关注就业,轻视学习,考研注重文凭,不重学术。大学中很多分管学生工作的也希望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实习,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就业率,这就导致了专业基础学习的弱化。

    “我在一线教书,最直观的感受是每年期末考试出的题目越来越简单,难一点,很多人不及格,影响他们毕业。”解士杰说,大学阶段是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时候,如果不注重专业学习,怎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对此,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主任陈德展委员也深表赞同,他认为,大学教育前一阶段是规模扩张,现在应转到内涵提升上来,注重质量应该成为教育的新常态。

    “要转变到教育质量提升上,教育主管部门、大学、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应该共同转变观念,不能只盯着就业,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教育的精髓。”解士杰说,应该让社会走进大学,而不是让大学走进社会。

使用全国卷有望成为常态

今年,山东省自主命题十年以来第一次在英语科目上使用全国卷,教育部规定,要逐步增加使用全国卷的省份,使用全国卷有望成为今后的常态。

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杨文委员认为,英语作为一个交流工具,测试起来具有可比性,使用全国统一卷的话,能避免区域不同考卷带来的差异性,体现教育公平。

陈德展告诉记者,全国用同一张高考英语卷子,是全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山东生源多、生源质量好,希望在全国的层面上树立一个统一的尺度,大家一起比一比。”陈德展说,站在国家层面上,各省市待遇是一个标准、一个待遇,这是一个教育公平的基础问题。

使用全国卷后,意味着山东高考又将恢复英语听力。杨文表示,听力被重新纳入高考之中,符合英语的教学规律。“早年我们的外语教学沿用了苏联的教学、翻译方法,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让全民学英语,但是培养了大量的聋子、哑巴英语。”杨文说,高考是个指挥棒,高考重新考英语听力,可以让更多人注重英语的听说,注重应用交流,成为将来人才衡量的尺度。

先选专业更利于因材施教

去年,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启动。高考改革牵动千家万户,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山大副校长韩圣浩委员谈到,在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高考招生中取消了录取批次,并可以先选专业,后填学校。

以往都是先选学校,后选专业,而且存在录取批次,这让很多不太好的专业通过学校的名气‘蒙混过关’,而有些二本的学校专业非常好,往往很少人选。”韩圣浩说,学生进入大学后都是专业学习,现在先选专业,通过专业建设情况排名,可以倒逼高校强化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取消了文理分科,除语数英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三门计入高考成绩,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在高中阶段选择学习,高考的时候按专业给学校排名、填报,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韩圣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