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打造远洋渔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效

18.02.2016  15:33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重点地市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骨干城市,威海市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对接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以打造远洋渔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推动渔业产业由“浅蓝”走向“深蓝”,带动海洋经济上档升级,做大做强。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90年代以来,威海市大力实施“海上威海”建设战略,不断探索发展远洋渔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威海市远洋渔业从以过洋性捕捞为主,发展到了大洋与过洋并举的阶段,形成了可以参与国际资源竞争的远洋船队,整体规模和实力已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达到24家,专业远洋渔船规模达到352艘,占全省的80%,全国的20%,成为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远洋渔业船队,全年实现产量25万吨、产值30亿元。威海市远洋渔业作业区域从以他国专属经济区海域为主的过洋性渔业,逐步拓展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为主的大洋性渔业。作业方式从单一拖网向多种作业方式结合转变。作业船只实现了从小型拖网渔船向大型现代化专业船舶的转变。

二、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全市渔船修造企业发展到56家,渔船和船用机械、配件和网具等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高,而且价格大大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远洋渔船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以黄海造船厂、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为依托,积极引导威海市船舶修造企业,立足研发与引进相结合。黄海、远通两处省级远洋渔船研发制造基地抓紧建设,推荐的9个远洋渔业船型全部纳入农业部远洋渔船标准船型在全国推广。冷链物流产业链不断完善,充分发挥石岛湾基础优势,打造百万吨级的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园,获批冷链物流省级海洋特色园区,全市冷冻仓储能力达到110万吨/次。北方首个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威海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主体完工,实施“互联网+现代渔业”,打造蓝色海洋商城电商平台,销售额月均增幅超过40%,着力构建集海洋商品仓储、加工、配送、质押监管于一体的交易流通体系。威海市已初步打造起集渔船制造、捕捞、加工、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

三、基地建设走在前列。 拥有石岛、远遥、乳山口、沙窝岛四个在建国家级中心渔港,建成后将使威海市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远洋渔业母港。为改变远洋渔船在外维修补给、渔获物运输及加工等严重依赖外方的局面,增强海外渔业生产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配套水平,威海市在亚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作业渔船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建设6处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建成后将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海外作业渔船、商船、科考船、军事船舶提供全方位后勤保障,对于提高威海市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印尼马老奇、斯里兰卡科伦坡、加纳阿克拉基地已经开工建设。远洋船队与母港、远洋基地遥相呼应、形成补给、加工、贸易网络。

四、资源回运稳步推进。 远洋渔业“走出去”的同时,积极推动资源回运,2012年就制定远洋渔获回运政策,规定各鱼种回运比例;充分利用国家渔船更新改造补贴政策,投资3.8亿元,建造专业远洋运输船10艘,总吨位2.7万吨,解决了制约回运主要瓶颈。2015年远洋水产品回运量超过23万吨,回运率达到80%以上,回运比例创历史新高。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